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可夫斯基死之迷

(2007-12-02 06:16:21)
标签:

影评/乐评

随笔/感悟

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分类: 英国札记
柴可夫斯基死之迷
 
近忙得人转脑子不转,周五晚上去听Shell专场音乐会,算是对自己的犒劳。这是Shell年会的最后一天的慰问节目,半场观众是Shell来自全球的各级主管,半场是邀请的客户、好友,不知道我算哪一类,反正有票就乐得放松一下。倒是碰到不少如我般终日忙碌的朋友,都感叹这是结束一周的好方式。

 

乐团是荷兰的皇家交响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成立于1888年,享誉欧洲,指挥是Daniele Gatti,96开始就在这个乐团担任首席指挥,沉稳雅致。

 

前半场是舒曼(Schumann)的Manfred Overture和曼德尔逊(Mendelssonhn)的E小调提琴协奏曲,独奏是俄罗斯的新生代提琴家Vadim Repin。最近不断看到俄罗斯的提琴家和钢琴家在欧洲演出,很受欢迎。 Repin一身飘逸的中式黑色衣服,他提琴拉得娴熟优雅。

 

提琴协奏曲容易让人陶醉,先由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轻柔地编织起一个旋律的纱网,突然之间跳出来的高音提琴独奏,就在这个网上起舞,闭上眼睛,似乎可以感觉到优美的丝线拉动纱网旋转,点点节奏像芭蕾鞋尖触动轻纱。

 

上半场结束还有香槟酒会,很高兴没有人来找我谈生意经。

 

下半场是我比较喜欢的柴可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柴氏的音乐在气势宏大中总能飘出许多委婉幽怨的美丽音节,No 5 是典型之一,是1888年他去世之前5年问世的,共有四个章节,各具特点,悠扬起来,如棉絮般轻柔,高亢起来,轰轰烈烈。

 

这个交响曲是柴氏在欧洲居住后,回到俄国创作的,被认为有欧洲派的色彩,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考,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构成循环形式,这在柴氏作品中也不多见,他在原作的札记中说:“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柴氏的创造力似乎爆发于内心,但是他又不是那种自恋般地沉溺于自我情感的宣泄,曲子那种近乎痛苦而又急切的旋律,深沉而又动荡的节奏,让这个60个人的交响乐团的各种乐器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全场长时间的鼓掌可以感觉到,大家对从中得到的享受是非常满意的。

 

我也喜欢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里面都有一种让人容易沟通,然而有十分超然的情调,是什么样的人生成就了他神奇的创作?

 

音乐会的说明书中提到,柴可夫斯基一生怀着罪恶的情感,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充满内疚,也许因此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压抑和愤懑,又总是能在柔美的旋律中不断地爆发出狂热的节律,这大概是心灵各种复杂意识撞击的结果吧。

 

柴氏逝于1893年,享年53岁,官方对他突然辞逝的解释说,因为喝了没有煮沸的水而感染了伤寒。也有说法是,他受到所谓荣誉法庭的审判,因为他与一位俄国贵族的侄子建立了暧昧的关系,为了防止发生丑闻,法庭判决由柴氏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代变迁很快,就在柴氏去世20年后,著名的剧院经理Diaghilev(impresario)就公然在巴黎的艺术圈子里面宣称,如果是个作曲家而又不是同性恋,那还不如给自己一颗子弹算了。

 

柴氏这样人间罕见的伟大音乐家,若真的是因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而被毁灭,那就太可惜了,否则人类还会有多少好音乐听。

 

当然,这都是猜想了,当时的八卦不会比现在更可靠,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第五交响曲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更可能与柴氏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受有关。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