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陈晓旭花祭文化贡献读书 |
分类: 人与景与事 |
87版的红楼梦刚出来的时候,看得如醉如痴。
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母亲是学历史的,把这句话改成“少不看红楼”,把家里的红楼梦藏到了不知道什么地方。从来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也许是担心孩子看了会早恋?我的第一部红楼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藏在褥子底下,晚上拿出来悄悄看。
正是 66年的秋天,文革开始的时候,有一天学校通知课程取消,刚好闷在家里一气看完。第二天晕头晕脑到学校,同学们都在神秘兮兮地议论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却满脑子都是宝哥哥、林妹妹的,完全不在一个时空。从来没有一部书那么长久地让我牵挂。看大部头的书,就是从曹雪芹开始的,从那以后,一个新的书的世界敞开了大门,为我遮蔽了后来真实世界里发生的种种不幸。
被抄家之后,奶奶坚定地认为是读书惹的祸,决心把父亲的政治书籍和母亲的历史书籍通通卖给收废品的人。每次奶奶拎着空袍袱走了,我就用自己的零花钱收购回来一些,竟然发现了母亲的红楼梦,看得发旧,说明她也是喜欢的。
早年银幕上的林妹妹形象是越剧演员王文娟,她的林妹妹聪慧正直。当然,毕竟是越剧,表演受到一定约束。87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释曹雪芹的文字,当时改革已经10年,人们思想的解放给了艺术界大胆创作的环境。剧的编排放得很开,对大观园的浮华、人物的丰富表现得比较充分,在语言的古典和情节的完整上也很花功夫。虽然演员整体的稚嫩和文化的局限有时带来一些人物的现代感,但是整体的把握上相当好,让刚刚从文化沙漠中走出来的国人感受到了人文的甘露。
陈晓旭从年龄和形象上都更加贴近黛玉,也许性格也有接近的地方?戏中她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在贾母和王熙凤等等那一大家子珠光宝气和豪放爽快的气氛中,黛玉的一副酸酸的娇嗔很小家子气,随着剧情的延展,晓旭天生的那优柔、凄婉又不失清纯的劲头,她似演似耍的随意,倒是把黛玉的聪灵、正直、刚烈和幽怨、狭隘、封闭的双重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陈晓旭走进了林黛玉,好像再就没有走出来,她几次公开的露面仍然是那幅等着人去怜悯、疼爱的架势,看不出来是如何像在报道中说的那样,在商场叱咤风云的,“永远的林妹妹”更加符合她。
晓旭去了,她把黛玉之美留给了我们。现在翻开曹雪芹,读到“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又怎能不连想到晓旭葬花的镜头?
在当今世界,在影象对人们认知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的年代,谁能说晓旭对曹雪芹笔下黛玉的再创作不是青史之宝呢。这也是晓旭角色不多却名气盖世的原因吧。
我像许多人一样,并不在意陈晓旭后来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我们感谢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伟大贡献,为一个美的香陨而深深唏嘘蹉叹。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花祭黛玉,花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