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学习笔记——教育、快乐及幸福

标签:
教育随笔心理学幸福杂谈 |
分类: 成长日记 |
秋冬交接之际,女儿的身体接二连三出问题,不知在学校餐厅吃了什么,突然又吐又泻,就近在社区医院输了几天液,请假回来休养了十来天,服了些中成药后渐渐好起来。谁知回校没两天女儿又开始吐泻,便自己请了假回家。难道是学校餐厅饮食不安全?抑或是孩子心理有了问题?做母亲的心里难免担忧、疑惑。
细问女儿说还有些同学出现类似情况,给校长打了电话,得知学校正对餐厅采取整改措施,略略放了些心。学校的伙食一直不尽人意,看来女儿的脾胃也需要继续调补。叮嘱孩子及时服药,注意尽量吃热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学会照顾好自己。
其实,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何况女儿已届高三,复习会越来越紧,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如何帮助、陪伴孩子顺利、安然度过这紧张的考前阶段,是每一个应考学生家长面临的严峻问题。
自认为还算是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母亲,但时常感觉自己很缺乏相应的智慧和方法。当得知技术学院请来了北京著名教育专家郑委老师作专题报告会,便赶到了报告会场。
会场里座无虚席,听众多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高中的老师,再有就是对教育和心理学感兴趣的家长。讲座虽不到两小时,但掌声、笑声不断,人们都被博学幽默精彩的讲座所深深吸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许多教师、警察、医生的孩子不那么优秀,反而是没上过学的农民往往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
看看农民家长时常说的话吧:
“孩子,你爹妈没什么本事,一切靠自己吧。”——这无形中迫使孩子自立,树立起责任心。
“做事先做人,出去别害人。”——这便是最朴素的道德教育。
“大胆出去闯,实在不行,回来还有饭吃。”——这就是不求回报的爱。
再看看城里的大多数家长,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只给了孩子许多要求、抱怨、不信任,只注重结果好不好,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没有关心他累不累,结果助长了自私自利行为,孩子反而易出问题。
“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没有受教育的离智慧更远。”卢梭的话很令人震聋发聩。
教育不等于教学,知识不等同于文化。
农民虽无知识但有文化,所以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
教育的本质即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德行和真爱。
无责任的孩子不能自立,无德行的孩子会危害社会,无爱的孩子心理会出问题。
责任就是份内的事尽力做,出了问题敢担当。
那些总爱说你我他,出了问题便找借口开脱自己的人所缺乏的,正是责任心。
爱心需要培养么?
爱心就是责任心,不需要培养。
男人有了责任就有爱,女人有了爱心就有责任心。
厚德载物。男人就该敢于担当,就像一架架勇敢冲锋的飞机。
上善若水。女人就当温柔善良,优雅美丽,就像一只只蝴蝶。
只是这个社会有太多蝴蝶样的飞机和飞机样的蝴蝶了。
家长们回应的笑声是在赞许郑老师的观点和形象比喻。
有德必有才吗?
现实中有才无德的人很多,有德无才的人却几乎没有。
因为德行就是内心自律,行为规范。缺少社会公德和内心自律的人就是缺德。
有德行也是不伤害,不妨碍,不做别人讨厌的事,偶尔做了也积极改正。
做事先做人。一个有自律的人,该做的事会努力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自然也会有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你幸福吗?
郑老师在继续提问,许多家长哑口无声。
少数几个家长随口应着幸福,但那声音显得很有些轻飘虚浮。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想得到却得不到。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太看重结果,总以目标为导向,把成功当幸福,心态便总是不满足,又如何能幸福?
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
但这个社会耽于及时享乐却远离幸福的人比比皆是。
为什么跳楼的往往是学习好的孩子?
学习好并不等于优秀。如果达到目标才快乐,对人生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没有意义,便容易走上绝路。
而目标又何其多,时常处于压力焦虑状态,如何快乐?
只有那些既享受当下,又追求未来,有为无欲的人,才能享受幸福人生。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有人生目标,积极向上。在此基础之上,有责任心、自信,德才兼备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那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积极向上的人也才称得上好人。
教育的方法是什么?
一个五岁男孩的爸爸要求他把字写漂亮,但是孩子怎么也写不好,最后爸爸打了孩子。于是这个孩子说了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种笨鸟,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后飞的,一种是自己不飞,下了一个蛋让蛋飞的。”
一阵轰然的笑声过后,许多家长被这个真实的故事深深触动了。
我们许多做家长的不正是这样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往往是要求太多而帮助太少。
重智轻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们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但心理学揭示只有有问题的父母,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即使不全是,家长也有责任帮助、陪伴、鼓励孩子们。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
家长学习是为了改变、提高自己。只有当家长自身发生改变时,孩子才会适应家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少些负向暗示,少用嘴多动脑,遇到问题认真找原因、想办法,努力学习从自然型父母转变为智慧型家长。
短短的报告会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仿佛一场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却涵盖了如此多的人生哲理和教育内涵,使人回味,令人深思......
匆匆整理学习笔记以自勉,也与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