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锁春节“新年俗”

(2022-01-30 12:05:54)
标签:

杂谈

文化

春节

民宿

分类: 青春乐章

解锁春节“新年俗”



文 | 乐一狸



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到一年春节时。


无论时光飞逝,生肖轮转,总有一个瞬间,温暖生命中万象更新的季节。


一个物件、一张照片、一段故事,都是辞旧迎新的抒情诗,而传统根植在文化基因中,跟随年轮循环了一代又一代。


最终,年俗传承到今日,成为人们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每到农历春节,定时唤醒。


在与时俱进的新环境中,传统总被不断修正,超脱旧生活与旧秩序,进化成时代的经典背景,成为某种共生记忆的连结。


现在解锁,春节假期值得打卡的那些“新年俗”!



解锁春节“新年俗”

==(除夕)==

电子烟花亦“赛高”

 

1月31日是农历除夕,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农历年最后一天会进村伤人。


当夜,会在零点钟声敲响时燃放烟花爆竹吓跑“夕”,因而这一夜被称为“除夕”夜。


如今,放炮放花不再是人们庆贺农历新年的主流方式各地相继出台措施,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提倡使用新型电子烟花。


电子烟花既保留了节日气氛,又有效杜绝了各种隐患,减少空气污染,成为过年新“神器”。

 


解锁春节“新年俗”

==(大年初一)==

饺子里“讨口彩”

 

2月1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很多地方的新春习俗饺子形状像元宝,正月初一吃饺子取的是招财进宝”之意。


包饺子放硬币是很多地方讨口彩的习俗,吃到带硬币的饺子预示着新年获得财源广进的好运。


可是,硬币在流通中沾染了多种细菌,还存在老人和儿童误吞的风险。


建议在包饺子时,使用花生、糖果等代替硬币入馅,健康安全讨口彩



解锁春节“新年俗”


==(大年初二)==

这天一起回娘家

 

2月2日是农历大年初二。初二回娘家,是历史悠久的岁时风俗。


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天叫迎婿日


女儿女婿回门要置办饼干、糖果等伴手礼,让岳父母分送四邻亲戚,彰显孝心。


今年,不少人继续选择“就地过年”,各家快递公司先后宣布春节不停运儿女们可以通过快递年货为长辈寄送孝心


 

解锁春节“新年俗”

==(大年初三)==

食物都需敬畏啊


2月3日是农历大年初三。古人大年初三稻谷生日,有禁食米饭祭祷祈丰年的习俗,以表达对稻谷的敬畏


大米作为我国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不吃它的这一天,其实还有其他选择


民间有俗语: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盒子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韭菜、茴香、鸡蛋作馅,用饼铛烙制薄薄的圆形

 

 解锁春节“新年俗”


==(大年初四)==

祭祀祈福有新招

 

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这天,人们会祭拜土地、祈求安居乐业。


作为古老的年俗之一,古人也习惯在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折箩


所谓折箩,就是把初一到初三的剩饭剩菜合在一起制作大杂烩,以示对食物的感恩与敬畏。


现代社会,物质已然变得更加丰富,人们更提倡适度烹饪,顿顿都吃新鲜饭菜,营养又健康。

 

 解锁春节“新年俗”


==(大年初五)==

招财守财有门道


2月5日是农历正月初五。初五这天,民间曾有迎财神的风俗,也被称为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到了正月初五开市。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一些地方的商超百货、银行网点、农贸市场等会选择在初五这一天开门营业。


人们对财富的向往从没改变,基金、股票、债券……新的一年,你会尝试如何充实你的“钱袋子”呢?

 


 

解锁春节“新年俗”


==(大年初六)==

清理房屋须趁早

 

2月6日是农历正月初六。过去人们为了守财”,习惯把垃圾从除夕攒到初五,到正月初六这天集中清扫出屋子,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


在农村地区,也习惯在大年初六这天,将厕所里的粪便清理搬运到田间,正式开始春耕,此举古称挹肥”。


现今,家家户户搬进新房,用上新式的卫浴设备,“挹肥”也逐渐退出年俗舞台。


不少人在初六这天早起后,会使用各种新型的“黑科技”产品打扫房间,比如扫地机器人。在此提醒大家,要根据家中地面材质和家具布局选购不同功能、尺寸的智能清洁家电。



解锁春节“新年俗”


欢迎在此分享,你的春节故事

分享你最难忘的,春节瞬间!


- 文章下方,评论区见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