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青春乐章 |
文
近来,郭敬明旗下公司接连注销,勾起全民对青春文学的记忆。
他的所有作品中,《小时代》最具代表性,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全社会的激烈讨论。
身为读者,我只关注文本对个体的影响。与《小时代》的初遇,发生在跌宕迷乱的大学时代。
2006年我刚进大学,天马行空地认为人生时不我待世界舍我其谁,抗拒一切传统,追赶新鲜玩法,夜里泡网吧逛博客,白天爬铁路读禁书,翘课生活散漫得相当紧凑。
突然有一天我失了恋,陷入循环播放的忧郁中,心神跟着那忧郁旋律兜转疾驰,累出一个黑洞,急需八方支援巨额填充物。
一天下午,我晃神走到学校侧门的报刊亭,随手拿起一本《最小说》回了寝室。
此后每天的课堂上,我都随身带着一本当月的《最小说》。
坐在教室靠后的位置,狂热地细看书中每一篇文字、每一幅插图。
《最小说》从现实中横截出一个青春地带,那里门禁森严,只有手持密码的少年能够自由进入,一入便是一月,供人日夜陶醉,纵情声色,培植想象。
2008年第一次买了《小时代》单行本,趁着国庆假期三天读完,然后深深地迷恋上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唐宛如(……)。
人在学生时代,未经世事,感情大过天是必然。
故事中浪漫的小情小爱与辛辣的嬉笑怒骂,填补着无数寂寥发呆的黄昏和破晓。
我甚至将网名改成了“蓝诀”并沿用至今,只因这个名字起得足够特别,特别到不易发生占用或重名。
连载五年,三部小说版《小时代》完结,似乎也同步着我个人青春历程的结束。
研究生毕业前的春节,我暂时搁下头疼的学位论文,连夜守着台灯,遥看巨幅落地窗前的小四,怎样在那些漫若静止的晨昏,目睹陆家嘴的风云变幻,提笔将人物命运一次次洗牌。
每一记伏笔,都倾毁一条道路或掀落整座屋顶,四姐妹的情谊伴着眼泪聚散无常。
深夜,意识中奏起旧日老歌,衬映着故事中的她们历经沧海桑田,命悬一线,消解怨仇,幸福团圆,尔后于半页篇幅的末尾,情节直转急下,瞬间归于烈焰中的万劫不复。
我久久呆坐在橙润的夜灯下,惊异于青春和命运的渺小,她们用爱恨洗濯、炼成钻石的生命,竟如蝶翼般不堪一击。
2013年夏,《小时代》系列电影首映。上映第一周,我就奔赴影院,被暑假中的00后层层包围,在他们异次元的对话中看完全片。
而故事远未完结,原班人马又陆续制作了三部时代系列片,直到两年后才全部放映完毕。
期间,我经历研究生入学、毕业、求职、工作,在城市间搬来腾去,北上南下跑遍大半个中国,后续的几部时代片,都因忙碌而错过了赶档。
时至今日,我守着视频网站,将《小时代》一部部点开,逐个补上四年间错过的三部功课。
原著者担纲导演,才能做到《小时代》这般镜头宏大、转场灵巧、画面唯美、服饰考究、置景华丽,情节主线和叙事节奏极富控制,演员形象与原著如出一辙。
影片内嵌的情怀,是扼住观众泪腺的杀手锏。
虽然主流影评界并未将《小时代》纳入“电影”的范畴,但只要你曾与小说同行一程,便会懂得那份小情小爱的珍贵:
我们在观影中回顾时代姐妹花的故事,即是反刍和总结自己悄然落幕的年轻时代——
仅仅往返于狭小天地的幻想时光,在叹息间便凋零的敏感、脆弱、迷惘、哀愁、倾慕以及幻灭。
尽管郭敬明和《小时代》系列电影饱受非议,但在我心中,总有一个位置专属于它,行至迷途,惆怅流连,便以天真慰己。
故事是连接成熟与单纯的秘密隧道。
随时记起,就像想起自己的外婆一样亲切,每每途径故乡,必定前往与之亲近,在短暂中叙旧、用饭、拥抱,泪别后,满心的踏实和欢喜。
我们饱尝奔波、离别、辛苦、流浪,站在故乡的青山上,目送远远退去的青春,对过去对故人,只有那句:
I will always miss you like a darling.(我将永远想念你,如同爱人一般)
就算明日,时代里再无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