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乐一狸
乐一狸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723
  • 关注人气:65,3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2019-02-22 09:54:07)
分类: 声色万象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文 | 乐一狸    

据台媒,当局行政机构通过《同婚专法》草案,同性伴侣年满18岁可结婚。

该法案规定:同性可结婚、继承、继亲收养。一时间,彩虹旗舞动亚洲天空。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平权婚姻,是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这当中,就有去年在华语影坛大放异彩的《谁先爱上他的》。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虽然主角邱泽、谢盈萱喜提台北影展影帝/后、金马影后,但影片讲述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伤故事。

有别于以往的同性电影,《谁先爱上他的》选取了独特视角——同妻(同性恋的妻子)和同孩(同性恋的小孩)来介入同志世界。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故事从一名中年男同的死亡说起:

大学教师宋正远患癌去世,将所有遗产留给一名年轻男子,宋的妻子刘三莲气不过,找到年轻男子高裕杰索要这笔钱。

双方就“谁是小三”的问题吵到焦头烂额。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而此时,刘三莲发现儿子宋呈希日渐古怪,他不仅不帮母亲讨要遗产,反而离家出走,住到了高裕杰家中。

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被高裕杰抢走,刘三莲陷入疯狂,她默默酝酿了一场复仇计划。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走进异性婚姻的同性恋者,看似完成了人生的“大事”,却给更多人制造了悲剧。

《谁先爱上他的》用喜剧形式,向公众展示了同性恋骗婚的多方受害者。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   受害者之:同性情人   •    

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损害他人及社会利益,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

影片中的宋正远和高裕杰,在话剧排练中相识,和异性恋一样,他们对彼此一见钟情。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但是,迫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力,70%以上的同性恋者,为隐瞒个人性向或“给家里一个交代”而走进异性婚姻。

电影中的宋正远为了“做回一个正常人”而选择结婚,抛下相恋多年的高裕杰。

恋人的离去,震碎了高裕杰的爱情观,他开始流连夜店、长期买醉,甚至与陌生人酒肉放纵,麻痹自己失恋的痛苦。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电影中有一段经典台词,说出了“被分手”的同性情人,被传统社会和至爱情人双重抛弃的心境:

“一万年是多久?”

“一万年就是,当有一个人跟你说,他想当‘正常人’,然后离开了你,从那一天开始之后的每一天,就是一万年。”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走进异性婚姻,其实是对同志情侣“棒打鸳鸳”,处在婚姻中的一方,日子也不好过。

家庭重担,事业压力加上违背本性的伪装生活,更让已婚同志身心俱疲,他们自已也是婚姻的受害者。

电影中的宋正远,无法与妻子和谐相处,长期遭受情感空缺的折磨,最后罹患了肝癌。

这是对“骗婚报应”的戏剧化处理,但也影射出已婚同志自讨苦吃的现状。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死亡发人深省,宋正远决定在余额不足的生命中面对真实,重新回到高裕杰身边。

他毅然与妻子离婚,将保险受益人改为高裕杰,却始终无法填补十几年的分离时光。

曾经一起追寻的话剧梦想,也变成了永恒的遗憾。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宋正远去世后,还在继续折磨着高裕杰:

未亡人习惯性将早餐送到医院,才发现恋人已不在世;

家中所有物件都舍不得丢,连宋正远没看完的书,都原地摆在生前最后翻开的那一页上;

久而久之,房间变成了垃圾场。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魂不守舍的高裕杰,将事业生活过成一团糟。

他甚至欠下巨额高利贷,去完成宋正远的遗愿:在他去世第一百天,让两人订情的话剧重新公演

结果,高裕杰因还不上债被打断了一条腿。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如果没有宋正远的保险金救场,高裕杰借贷制作的话剧将胎死腹中,债主也会把他逼入绝境,那样,他的后半生只能在暗无天日中荒度。

一场婚姻,将原本相知甜蜜的同志恋人,双双推向了深渊,一死一伤,难解其苦。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   受害者之同妻       

影片尖锐地刻画了一个长期被大众忽略的群体——同妻。

据社会学家李银河调查,中国至少有3000万同妻人群,她们被男同性恋欺骗,与之结婚生子,却长期遭受无性婚姻、冷暴力、虐待等不公正对待。

而另一项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已婚同志,在婚后会继续与同性保持性关系。

同妻们只是丈夫掩饰性取向和借腹生子的工具。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孩子出生后,宋正远便将工作调到外地,再不与刘三莲共同生活。

她一直以为丈夫是正人君子,才没有出轨其他女人,却从未想到这个英俊儒雅、才华横溢的男人是同性恋。

直到丈夫查出癌症晚期,主动坦白身份,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长期的无性婚姻,让刘三莲变得洁癖而神经质,夫妻感情愈发疏远,母子关系也灾难重重。

因为得不到情感回报,她在家中的情感沟通方式,也随之偏执尖锐起来。

躁怒的母亲,遇上青春期的儿子,即刻点燃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引线。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儿子宋呈希住到高家后,刘三莲每天都会到高家送饭,男孩却毫不领情。

丈夫将保险金留给高裕杰,刘三莲便缠住他,整日为讨钱四处哭闹。

在儿子眼中,她变成一个为钱疯狂、“嫁给爸爸就是为了房子和保险金”的庸俗女人。

因为根本得不到丈夫的爱,她只能用遗产来填补内心的怨恨,获得余生的安全感。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刘三莲到庙里问神明,又到心理诊所咨询医生:

“这一切全部都是假的吗?(这么多年他对我)就没有一点爱吗?就一点点,都没有吗?”

所有问题不仅得不到答案,说出来也无法让她获得释放和解脱。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于是她在行动上,极尽能事地破坏高裕杰的一切。

出于对保险金的嫉恨,她跑到高裕杰排练现场大骂其“恶心的同性恋”“骗钱的小三”;

出于对爱情的嫉恨,她一气之下跑到高裕杰母亲面前,向老人说出“你儿子是抢我老公的同性恋”的事实。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一连串可笑又可怜的举动,归根结底是出自一名受害者,无法向施害者讨还公道的愤懑。

直到在剧场看完丈夫创作的话剧,一直骂高裕杰是小三的刘三莲,终于了解到高裕杰对丈夫的深情:

原来她自己才是这段感情中的第三者。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同妻,是完完全全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的一群人,下场不是重度抑郁,就是歇斯底里。

影片之外,我们也应注意到,社会上还有比同妻更为隐秘的群体——同夫(女同性恋者的丈夫)。

同夫群体的情况更为特殊,他们的情感关系更加复杂,所遭受的伤害更难以计算,就不展开说了。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   受害者之:同孩及长辈   •    

电影叙事人是宋呈希——处在叛逆期的少年。

父亲死后,他从母亲的激烈情绪中出逃,住到父亲的情人——不知该叫“继父”还是“继母”的高裕杰家。

他想弄清楚,父亲为何离家出走,为何要把遗产全数留给这个邋遢痞气的男演员。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父母感情不睦,以及父爱的常年缺位,让宋呈希像许多单亲子女一样敏感、自闭、冷漠。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的性格会在16岁左右定型,此时若遭遇重大感情冲击,很可能造成一生的性格缺陷。

宋呈希长期在母亲的强势、挑剔和喜怒无常中成长,接连目睹父亲出柜、离家、死亡,若未及时接受心理干预和辅导,很有可能变成问题少年。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者的子女也会是同性恋。

但这些孩子在失衡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个性被长期压抑,日后一旦得知父亲(或母亲)的同性恋身份,会产生应激性心理厌恶。

长此以往,同孩们在成年后,难免对身边的同性恋者表现出仇视甚至攻击行为,这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伤害。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尚未对世界抱有清晰认知的宋呈希,很难判定谁是这场家庭灾难的始作俑者。

幸好他继承了父亲的聪明和率性,通过连日观察,理解了父亲与高裕杰的爱情——出于灵魂投契且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真感情。

只可惜他自己永远没机会体尝寻常的父爱了。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同性恋无法诞生后代,这是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相悖的。

所以长辈会给同志群体施压,让他们抱着“深柜”或“传宗接代”的心态走进异性婚姻。

就算遇到开明的长辈,也无法立刻接受子女的同志身份,父母总需要一个过程,去了解这个群体的困境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长辈们要独自承担世俗的偏见,深陷在家庭教育“失败”的自责中——为何偏偏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同性恋?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电影中,高裕杰和宋正远热恋时,也进行过如下对话:

“我不懂为什么我爱你,她(高妈妈)会难过?”

“我也不懂,但是她一定会难过。”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同志不结婚,长辈们会痛苦;但同志走进异性婚姻,夫妻或亲子关系出现裂痕,长辈们同样会难过。

如前所述,大多数同志在婚后,尤其是孩子出生后,他们“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了,也有家室作掩护,会更加肆无忌惮地重新投入同性交往中。

已婚同志一旦深陷婚外情纠葛,或者不小心“被出柜”,会给长辈们造成双重打击:老人一方面受到了蒙蔽,另外还要为子女的家庭危机提心吊胆。

所以无论是同志本身、同志的配偶、同志的子女、同志的父母,都难逃这场以欺骗为目的的错误婚姻的惩罚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为鼓励平权,电影在最后,给出了光明的结局:

话剧演出圆满成功,高裕杰的敬业感动了所有人,事业重回正轨;

高母也特意到场献花,对儿子表示理解和祝福;

观众席上的刘三莲和宋呈希也深受感动,彼此释怀,男孩最终搬回了母亲家中;

刘三莲也彻底原谅了丈夫,渐渐走出阴霾,并让出丈夫的保险金,全数支持高裕杰的话剧事业。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可现实中,这样的大团圆并不多见。

社会新闻版经常出现“女博士跳楼,只因同性恋丈夫骗婚”“同床异梦羞于启齿,我只是同性恋传宗接代的工具”等标题。

同性恋骗婚,正在摧毁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人们总是后知后觉,非要发生了致命悲剧,才开始关注和正视同志群体的无奈;非要等到失去了至亲,家人才肯放下偏见,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宽容。

一定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寸步尊重吗?

柴静曾在节目中发问:为什么会有人歧视同性恋呢?

因为歧视者“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骗婚是自欺欺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性恋群体的婚恋及生育问题。

停止歧视、消除偏见,才能更好地沟通对话,增进同志关系的稳定性,提升这个群体的幸福感。

如果我们能更早地看到故事背面的惨烈,或许就能避免电影中每一个人物的悲剧。

这部电影,推动了台湾同性婚姻

好在平权婚姻已迈出第一步。

希望未来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平等地享受这世界的爱与希望。

真爱不分性别,愿所有人都能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