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2月14日,对于湖南省湘潭大学的许多学生来说,有着不同于“情人节”的特殊意义。
这一天,是湘潭大学一年一度“考研自习室占座行动”的开始,只是今年湘大学子的考研热情似乎过了头:一拥而上的人群将教学楼大门玻璃全部挤碎,阵势可以用“破门而入”来形容。
据现场学生的微博爆料:当天凌晨2点左右,第一教学楼外已聚集了大批学生。等到教学楼开放的时候,很多人一齐冲入楼内,导致玻璃大门夺框而碎。从现场的图片看,变形的门框和碎玻璃随处可见,但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惨烈的占座活动结束后,整栋楼的自习室被第一时间抢占一空。
湘大学生的疯狂占座行为,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激烈讨论,随后几天里,有20余家主流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网友纷纷感叹:“他们在用生命占座啊!”,湘潭大学2014届考研大军一举成为热议话题。
事件的破坏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据笔者调查,湘潭大学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考研占座”问题而登上话题排行榜。早在2012年的春节前后,湖南红网就刊登过《湘大学生为占座爬窗砸锁》的新闻(如下图),可以说,湘大的占座现象已声名远扬,在这里,笔者将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分析。

考研大军破门占座,究竟伤害了谁:
第一,伤害了学校。
有网友爆料,当日大门是在拥挤不堪的情况下被人故意砸碎的,虽然这一消息至今未获得校方的证实,但玻璃门尽碎是不争的事实。校方为了缓解占座人流量,已经将开放自习室的时间提前至凌晨,但仍有大批学生为了占座不惜彻夜守候,可见学校自习教室的稀缺。
据笔者调查,湘潭大学历年的考研成功率居高不下,客观上造就了校内日益庞大的考研群体。学校建设规模的停滞,导致学生对考研教室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在激烈的自习座位争夺中,学生有意或无意对教学设施的破坏,给校方造成了物质上的损失。
大学本该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与道德情操的摇篮,却频传暴力事件,校方的名誉遭到了损害。一所大学社会评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源质量,因此校方须营造和谐、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形象。
第二,伤害了学生
这次事件中,来自河南的张同学向媒体披露,很多应届考研学生是从大年初二就赶回学校,连夜守门占座的,这为学生的假期生活、出行安全都埋下了隐患。湘潭大学地处偏远郊区,附近建筑与交通设施极少,学生为考研占座提前返校,在生活上难以找到适宜的居住与购物场所,假期人迹罕至的周边环境也可能徒增治安问题。
据本校学生反映,湘潭大学的自习制度一直存在着漏洞:“座位为固定学生所有,限期一年,先占先得”是自习室内不成文的规定。在学校整体自习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座位为固定学生长期占有,给学生的空间赤字雪上加霜。因为自习室配有空调且全年无休,所以校内为数不多的自习室成为考研大军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学生无法获得自习场所,凸显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容易引发学生内部矛盾。
笔者对湘潭大学的学生论坛进行了走访,发现自习座位的买卖时有发生,个别不法人员利用公共资源牟取私利,更是对学生基本权力的践踏。
因为学校教室供不应求,一些自习室还需为日常教学所用。但自习座位的长期占用,导致占座者的个人物品堆积如山,严重妨碍了课堂教学秩序与教室环境的美观。此外,占座者物品的长期堆放,成为室内垃圾污染、个人财产失窃等问题的温床。
第三,伤害了教育
学生的学习权利,在校内应当得到广泛尊重。但是,由于湘潭大学自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助长了占座行为走向极端。这里的学生占座,是在桌面上摆满书本,或者用透明胶将纸张固定在座位上,并标明“此位已占,请勿复占”等字样。这种不可侵犯的占座符号,是对整体学风的极大破坏。
考研积极性高,是湘潭大学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可是在追求个人进步的同时,必须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学校对占座者“吃独食”行为的纵容,助长了学生的自私心理,也有损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来到教室自习是全体学生的权利,它却因为自习座位的垄断而遭到破坏。占座者不尽每时每刻都需要使用这个空间,他们本该允许“鸠占鹊巢”的情况出现,但过度的个人坚守与管理机制的缺位,共同造成了自习室“一座难求”的局面。
校方对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管理员对考研教室的分配实行人工登记制度,优先为考研学生分配这些座位。校方对升学率的过分重视、一味追求考研成绩,违背了我国自古“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应该多元化,以破坏公物和霸占公共资源为代价的学习热情,更加不值得提倡。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对湘潭大学提出几点建议:
1.扩大校园规模,兴建教学大楼,尤其提高自习教室的比重。
2.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利用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实现门禁出自动化,保证自习室出入畅通。
3.每日定期清空自习教室,彰显座位使用权的平等。
4.完善学生自管组织,以便维护室内卫生,保障个人财产安全。
希望校方引起高度重视,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