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 :生命成长的厚土

(2014-03-26 12:12:52)
分类: 青春乐章

文学 <wbr>:生命成长的厚土

 

 

 

 

 

在大学语文课上,老师曾骄傲表示:中华民族是与书本为伴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书本堆砌起来的文明。然千年灿烂文明,却遭遇当下科技革命与信息爆炸的挑战,传统阅读日渐式微。   

 

近年来,社会常诟病在校大学生的书本阅读量下降。读书,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是青年学生的身份标签,也是彰显校园文化活力的标志。曾有权威机构就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中,仅有34%的人坚持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而当中把读书当做乐趣的仅占16%,情况不甚乐观。   

 

究其根源,是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先前系统性的接纳型阅读,变为自助型的抽取式阅读,文本选取的便捷,解构了知识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的海量信息,容易使人沉迷其中,客观上导致人们阅读时间的碎片化。长期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很难再将注意力完整地分配给书本阅读,于是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持续走低,读书常常沦为考前抱佛脚的救命稻草。   

 

这又牵出大学生阅读的另一弊病——功利性。走进现在的大学校园,多见理工科学生一味地钻研专业相关的书籍,文科的学生大都捧着外语辞典或资格考试的题库,可谓术业有专攻,本无可厚非。但专业学习以外的修养,我们做到了几分呢? 

 

有位资深教授曾告诫大众: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的书本和专业技能,正在以每年10% 的速度被业界所淘汰,四年之后,大家走上工作岗位,会发现所学能为所用的专业知识,不到大学期间所学的一半。

 

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最终能够走向胜利的,不是校园里成绩最扎实的那群人,而是拥有全面认知能力的人。带着功利性的专业学习,终有一天会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而精神世界的夯实,才让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便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

 

有人会质疑,随着时代发展,那些读过的“旧书”一旦被就业形势所淘汰,何来应对万变之策呢?事实上,用阅读量来衡量人的发展,你会发现,那些阅读量更大的人,能够在走入社会之后,对专业拥有更多的选择。即使在本专业内的发展遭遇瓶颈,这些积累了广泛阅读的人,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专业,他们比“技工型”的人才更具有社会的可塑性。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使人心智成熟、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读文学,倚马可待,更帮助我们知晓人间万象。著名学者鲍鹏山呼吁广大青年:多读人文学科的书籍,文学使人有情怀、有热情、有性情,有温度,让人能爱也能恨。我十分赞同于丹对“读闲书”的阐释,她认为书不分优劣,一切阅读都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你会发现春花秋月的流转不是无意义的事情,它在于生命修养的提升、人格气象的扩大。

 

   

中国古代的圣贤也早在先秦就给出了读书学习的箴言。

   

《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治学的境界,他将人生划分为三个层次:技术、知识、价值。技术为谋生,养活自己;知识为谋智,认知社会;价值为谋道,认同世界。三者中,唯有“价值”是宇宙中唯一由人类带来的东西,它不是永恒的,却可为人所左右,它也绝非虚无,直指人世的走向。

   

正如美国大法官实行的终身制,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对价值的崇尚与认同,在服从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尊重个人的价值。子曰:君子不器。孔子所认为的“小人”,即是没有价值观念的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极为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但此举稍有偏激,就会导致一个地区道德水平的下降。

   

今天,我们从新闻中接触的某些社会事件,骇人耳目令人发指,为了既得利益而突破人类的道德底线。违背了孟子所云人类“四心”。人的本性首推恻隐之心,在个别事件当中现代人所体现的“非人类化”,直接源于恻隐之心的湮没与精神价值的缺失。

   

价值从何处得来?孔子解释:由谋道之学而来,也就是儒家精神内核之一的“大学”。所谓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着让自己“大”起来,它包含着大人之学、大成之学、成人之学等。通读儒家经典著作当中的“六艺”,会发现他们以文学的视角阐述着对世界的辩证态度,最终也指向专业技能以上的人文需求——价值。

   

以《诗经》为例,孔子认为诗对社会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兴观群怨”,具体来说,此四种功能所培养的是人的情怀、洞察力、领导力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进而指导读诗之人懂得热爱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批判社会。自先秦以来,无论文学所存在的任何形式,它与社会的关系都似乎是出乎其外的,被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社会视为“无用之学”。由此纵观漫漫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条简单的结论:越是学养成就高的人,越关注人文类的“无用之学”。

   

先贤认为:大学能明德,读书使人行事光明而富有道德。浩如星宿的文学作品像无尽的精神宝藏,取一瓢饮之,动心忍性,形成良性的自我激发。心灵丰富了的人,看世界也更显丰富,文中所谓“花开叶落”更甚眼见所及之丰厚。意境搭建成的虚拟空间中,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感官立体情至悲切,才能拥有厚度。

   

生活中的真善美被还原成作者的知识、价值、艺术品味,是文学让人懂得看世界所需情怀,进而使人伟大。于是,生命中的天赋被唤醒,进而实现自我激发过程的再循环。

   

 

 

 

 

 

文学 <wbr>:生命成长的厚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