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青春乐章 |
青春是一本练习册,从同一个原理出发,每天面对花样百出的考题。
二十三岁,这个在孩童眼中看似遥远的年纪,已然不动声色地近在眼前。哪怕你对告别单纯百般不愿,极力粉饰出一副稚弱外表,走在路上也不免被一群小辈唤作叔叔。语汇潮流中,也并不想给自己下一个“轻熟男”的定义,前路是靠态度来决定高低走向的,定义意味着仅此而排他。
过早地定义自己,未来将变得平庸且按部就班,这并不符合学生时代的恣意。
青春这本练习册,在某些看似虚度的日升月落中被翻过许多页,灵感如成长般,日复一日地趋于疲惫。不知不觉中,练习册翻到了第23章的小结,却发现缓慢的生活并非蹉跎:
我告别了大城市的喧嚣霓虹,重新回到这个人生起步的小镇,在一所偏僻却闻名遐迩的大学读研,发现生活是辆有趣的山体列车:我可以平衡司空见惯与却格格不入的生存状态,勇敢跟理想交战;也在大街上看到中学生骑车飞驰而过时,对几年前身穿同款校服的自己感慨不已;每周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几十分钟的路程穿越城市、乡镇和山村,却能在两个完全迥异的时空中自如转换角色。
离开家乡太久了,竟对这里徒生疏远与客套。同一个城市的两头,是家和学校。但入学报到时,就断定它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远离市区,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学风淳朴,还有那群怎么看都不像90后的早熟一代。
默默对自己说,三年时光短暂,离开时必要有所收获,于是将时间托付给破旧的逸夫楼。原始的校园环境也能给寡淡平添意外:从靠窗的位置放眼望去,有一片黄绿交叠的煤灰操场,更远处是水面上摇曳的村落,风景是走神时的犒赏——隔窗听雨或目送夕阳。校园中各色留学生和操着方言喊话的本地人对比鲜明,他们身着不同符号汇于一处,单调的景致瞬间斑斓。
面对形形色色的奇人异事,我也学会了分析和体谅,毕竟在自习室日夜点卯,白纸黑字无形中扩张了思想版图,不再一味批判或附和,心中标尺渐成。
书本的容量和鲜活度有限,我开始克服社恐去融入人群。大学里总有一群可爱又个性独特的年轻人,日常交锋中带着理性与和谐,也常给任性偏执的我许多包容鼓励。
二十三岁,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脱离父母的价值体系,在朋友们多元的意见中自我修正。此时也明白了朋友即宝藏,彼此见证着进步,也随时填补求学生涯的孤独。
眼下的主题,是学术和舞蹈。个人的天赋与能力有限,我深知这两件事非我所长;此时的磨砺更像一场和平年代的练兵,明知日后无用武之地,却探索到未知的自我。
每一次转机,都在汗水中折射可能,多给自己一个标签,日后的生存就少一分拮据。趁现在还拥有自由,克服惰性,便能拥有更自主的未来:学会洗衣做饭,给明天的闯荡削烦解忧;及时自省,回收人际中的误解和内耗;要坚信人性的善良,为自己言行负责。
这些都还是山腰凉亭上的一星鸟瞰,整装仰望时仍有大段天梯入云,年轻是停不了的攀登。
想对过去的自己说,那一段敏感脆弱的青春期,跟它说再见吧,哪怕带着尚未看遍曼妙光景的留恋。也想感谢每一次痛哭后不言放弃的自己,如今身处复杂博弈中才多一分冷静与自控。
Not a boy,not yet a man.
二十三岁就是这样一个稍显尴尬又基本脱离了矫情的年纪,遗憾流水带走的浅忧细腻,所幸终究未对浪漫彻底死心。
穿过青春,发现生活也是本练习册,每一页花样变换的推导论证,都是为了无限地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