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媒介文学活动文化 |
分类: 微言 |
媒介: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
摘要:随着现代媒介对文学活动的强力构入和影响,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说”已经面临着“合实性”的危机。媒介在文学活动中不再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附属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要素深刻的影响着文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因此,本文历史性的提出应该将媒介汲身于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加以理论关注。
关键词:媒介
一、四要素的危机与第五要素的构入
众所周知,美国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后来,美籍华人刘若愚以及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等人在艾布拉姆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他们的改造仍然以认同“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为前提,只是侧重于用图式法展示四个要素在整个文学活动中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结果,“文学活动四要素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成为高校文学概论教材解释文学活动过程的普及性知识范本。
可以说在前现代媒介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活动四要素说”的确表现出了高度的理论涵盖力。然而,如果立足于当下的现代媒介文化语境以及这一语境下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四要素说”已经面临着不合时宜的危机:它疏漏了现代媒介对文学活动的强力构入状态以及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对其它四要素造成的重大影响。
在前现代媒介时代,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影响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甚至将作为文学作品的文本(语言文字)和其作为其承载者的媒质(比如纸张)看为是一体的。这归因于当时媒质的长期单一性和其对整个文学活动影响力的微弱。但在如今现代媒介兴起和对文学活动构入如火如茶之时,文学媒介的多样性及影响力足以证明它本身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深刻的影响着整个文学活动。因此,媒介可以理直气壮的成为文学活动中同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并列的“第五要素”。这是现代媒介文化的发展对文学活动的影响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首先我认为媒介在文学活动中成为与其它“四要素”并列的独立要素,它本身必须具有独立而完整的形态。所以本文有必要首先对其形态加以确认和描述。
二、对于作为第五要素的媒介的简要描述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就是指用以承载并传布信息的物理形式(物质材料设施)和通道。依此,我们可以将文学媒介理解为用以承载并传递文学信息的物理形式和通道。
在我看来,当下文学活动中媒介大致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一种是文学符号媒介。它主要是文学生产者物化文学信息的创作媒介,又是承载和传递文学信息的传播媒介。它既是信息、意义的物化媒质,又是传播信息、意义的媒介。在文学活动中,文学符号媒介主要是指文学语言文字。
第二种是文学符号媒介的承载媒介。它是指以存储和传播文学符号媒介为目的,通过一定的制作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的著作物。从历史上看,作为文学文学符号媒介的承载媒介主要经过了声媒、简单器物媒、纸媒、屏媒四种重要的形态变化。具体说来,它包括口头声音、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纸张、电子屏等媒质。
对应着第二种媒介的变化,作为第一种媒介的文学语言文字也经历了口头文学语言文字、书写文学语言文字、印刷文学语言文字和键盘文学语言文字四个阶段。如果把书写和印刷文学语言文字看作是书面语言,把键盘文学语言文字看作是数字语言的话,那么这与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中概括的“
在这三种形态的媒介中,作为第一种文学活动媒介的语言文字不论后两种媒介如何发展变化,它都是文学最基本的不变的媒介,这是文学作品借以区别其它艺术门类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文学活动的源媒介。而其他媒介都是源媒介的外化和伸展,尤其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和技术能力所呈现的各种媒介形态,我们称之为流媒介。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强化和延伸。但是从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力来看,后者是主力。也正因现代流媒介以强力构入文学,对文学活动中的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都进行了一番重构,而且和这四要素形成了千丝万缕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流媒介对文学活动强大的影响力使它不再是附属,而汲身为一个与其它四者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要素。究竟它对文学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部分将对其作以简要分析。
三、媒介作为独立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王一川认为,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媒介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而就是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给予文学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媒介构入文学活动之后,对其它“四要素”进行改造和重构,同时参与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之中。
在世界、作家、作品的关系中,艾布拉姆斯认为作家创作作品,作品是对世界的反映。他所提到的世界包括作为精神的主观世界和作为物质的客观世界。但是当现代传媒构入文学活动中后,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影视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作家创作作品直接接触的世界已经越来越亲近于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作为信息的虚拟世界。由于作家身体和精神活动的有限性,不能到达物质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他们可以从现代媒介比如影视广播及计算机网络中获取创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及素材的积累、思想的交流和精神的共享。
在作家、作品、读者的关系中,媒介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作家群的构成和职能。尤其是网络和文学联姻之后,作家群不再局限于专业作家之中,而普通的写手也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创作和发表自已的作品,作家群日益壮大。大多数作家写作也不再而对纸笔,而是键盘和电脑屏幕。
作家的创作手稿完成后成为“可能性的作品”,它只是被读者阅读后,才成为“现实的作品”。使“可能性作品”抵达读者必须经过文本的复制和制作。在这个环节,作家通常选择两条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直接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学网站,文学BBS或个人博客上。于是承载语言文字的媒质不再光是纸张,而是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电子屏。比如个人博客可以随时更换图片背景和背景音乐,为文学的安居营造一种温馨的情境。不同的文章配选不同的图片和音乐,使其与文学语言文字彼此得到互文性的解读。同时强大的交互性是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通过网络使读者群也扩大了,并且也打破了只有专业的评论家批评作品的独断地位。他们可以在网络上的文章评论栏中即时的发表个人意见,形成读者之间及作者和读者间的交流。这是其它媒质所不能给予的,这也是正是现代媒介要获取自己独立地位的理由所在。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文学报刊,书籍发表发行。也就是说,要通过报社、杂志社或出版社的编审们审核通过才能实现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一个出版机构、一个文学编辑往往会左右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的最终命运。如果没有纽约SCRIBNERS出版公司、没有该公司的著名文学编辑麦斯威尔·伯金斯,也许美国文学史上就可能少去了许多像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等一串响亮名字以及记在这些响亮名字之下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了。这一媒介作用绝不可以被忽略到文学活动之外。
作家的“可能性作品”通过媒介的生产和制作后,为了得最大的读者群,对新作品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声喧哗的商业社会里,仅凭优秀的作品写作质量可能也会遇到“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因此,聪明的作家和媒体进行了一场无可奈何的共谋。这种文学和媒介的联姻依据媒介对文学活动关注点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现代传播媒体关注作家的创作及其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传播。这又可以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学作品完成后,走文学和传播媒介相结合的道路,最主要的表现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在电影院或电视中播放。比如作家王朔,1989年之前他就创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但并没有产生普遍的社会影响。后来,随着他的一系列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他的作品才为大多数接受者所知晓。如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过把瘾》、《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一系列的影视剧的上映,加上媒体不无炒作意味的宣传和各种评论的争鸣,王朔作品才在更大的范围中产生影响,也引起了读者更大的阅读原作的欲望;另一种方式是作品创作过程中同媒体合作,媒体跟踪报道作家的创作的整个过程。典型例子是余秋雨,他在凤凰卫视举办的“千禧之旅”活动中,把电视的专题片拍摄和他的“游走散文”写作结合起来。
为了宣传作家作品,文学和媒介联姻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媒介关注作家与文学创作和作品关系不大的一些日常生活事件,并且通过媒体进行制作和播出。在文学活动中,我们称之为“媒介文学事件”。一个“媒介文学事件”的参与者包括组织者(例如出版商、报刊编辑以及作者本人)、媒体(例如报纸、电视以及期刊杂志)和受众(读者/观众)三方。在事件中,组织者的作用是策划和组织;媒介是事件的“叙述者”;受众则是事件的“观众”或者文学作品的读者。媒介文学事件的主角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作家。作家的性别、年龄、经历、外貌,作家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作家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等等,都成为了事件的“主角”。因此,
综上简要论述可知:媒介已经与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一道共同构成文学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毋庸质疑的成为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所以文学研究的媒介论转向刻不容缓。
参考书目:
〔1〕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