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点第一时间看了电影史上最贵的电影,卡麦隆在十几年前拍了一部史上最卖座电影,十几年后又拍了一部史上最贵电影,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功德圆满,没有了遗憾。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场面宏大,想象力惊人,而电影的主题精致而耐人回味。
“阿凡达”讽刺了人类的贪婪,揭示了人类某些欲望的根源,当然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警示,这比“2012”的“场面警示”要来得深刻。
不过鸿篇巨制,相对于“十月围城”大部分资金用于搭建实景,“阿凡达”的5亿美元大部分都投给了特技制作,因此我们看到的电影本身很大一部分是在类似于虚拟背景前拍摄完成。电影已不再单纯是电影,已成了“电脑”。很难想象演员们会以何等状态来面对如此的大场面拍摄。据说电影学院有个研究生课题,就是讨论面对越来越多的特技电影,演员们应如何在虚拟背景前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这真是难为了那些演员,所以我建议他们学学我们播音系的“情景再现”和“对象感”。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但“好”得却让人不那么心服口服,换句话说,“好”得失去了真实。我看的不是一部电影,看的也不是寂寞和杯具,看的是电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电影可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特技,最佳音效等提名,但一定得不到最佳演员的提名,很简单,特技多得让我们忘了影片的演员是谁。
如此的大制作让“电影”这个事物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和堆积后又在逐渐失去它最本真的东西,默片时代的某些精髓我们正在追逐华丽的道路上逐渐丢失。其实在某些时候我更愿意看到类似于“石头”那样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用直接得不能再直接的手段制作的电影,诠释的生活。
连烧钱机器F1都在停止大把烧钱而转为经济适用,我们的世界电影人是否也应该“酌情减排”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