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奥兰•扬《世界事务中的治理》
(2009-05-23 15:03:19)
标签:
治理文化 |
分类: 读书 |
读书:奥兰·扬《世界事务中的治理》
马
本文发表于《公共管理评论》第八卷
书籍信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13页,25元,ISBN976-7-208-070998/D·1227
20世纪末以来,世界事务的治理越来越成为全球范围内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话题。全球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全球治理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世界事务中的治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该书作者奥兰·扬(Oran R·Young),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委员会创始主席。奥兰·扬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治理和环境制度,他著述颇丰,著有《环境变化中的制度因素》、《国际环境体制分析:从个案研究到数据库》等二十多本著作。对于世界事务中的治理这个主题,奥兰·扬一直都有所研究,1989年,他出版了《国际合作》,1994年出版了《国际治理》。《世界事务中的治理》于1999年出版英文初版,旨在建立一个对全球治理做出综合解释的体制理论框架。2007年,该书由复旦大学陈玉刚等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在中国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全书概况和主要内容
如奥兰·扬所说,“世界事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治理过”。冷战的结束使得人们对联合国这一解决国际治理问题的政府间机制充满了期望,然而现实行动的一再失败又使人们开始质疑联合国的能力。于是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解决路径,有的学者强调联合国改进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增强联合国处理世界事务的能力来重塑人们对这一国际机构的信心;有的学者却从另一条路径出发,强调国际体制(regime)在处理国际治理问题上的重要性。奥兰·扬在本书中所要探讨的就是后者,即如何从体制理论入手理解全球治理。
对体制一词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奥兰·扬在《世界事务中的治理》第一章介绍了体制问题兴起的背景,并对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体制是“一系列的规则、决策程序和(或)项目规划,它们形成社会活动,分配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并管理参与者相互间的作用”。体制和以往的政府管理的区别在于,体制更加关注于具体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一系列安排,却并不一定依靠中心化的政治组织来发挥主要作用。国际体制的例子在当前很常见,比如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管理的国际体制等等。
在本书第二章,奥兰·扬紧接第一章对体制进行了分类,他将体制分为管制体制、程序体制、项目体制、开发体制四类。作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制度安排的起源和制度运行的结果。
第三章,作者提出了问题结构(problem structure)这个主题,他在对图宾根学派和奥斯陆/西雅图学派进行回应的基础上,分问题属性、行为体特征、非对称性和社会背景四方面阐述了自己对问题结构的思考。
第四章,奥兰·扬探讨了体制和其执行(enforcement)的关系。由于新制度主义(the new institutionalism)的影响,在国际关系的集体行动问题研究中往往强调管制性的体制,因此也就比较强调体制的遵守问题,而奥兰·扬认为,管制性体制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国际体制,遵守只有在管制体制中才成为一个中心议题。因此,奥兰·扬紧接着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国际体制的遵守不一定需要执行,并且,一个社会中要执行制裁是可以不需要政府的。
在本书第五章,奥兰·扬探讨了国际体制的有效性。首先他对有效性的含义进行了界定,继而分析了体制有效性的五个关键因素:问题结构、体制属性、社会实践、制度互动和更广泛的背景。
第六章,奥兰·扬对体制变迁做出了理论的构架,对体制变迁的类型、形式、模式和变迁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分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两方面分析了体制变迁的来源。在本章最后,作者进而探讨了体制变迁对体制绩效、制度特征等的影响。
第七章中奥兰·扬认为,大部分研究国际体制的学者都把制度安排作为独立的实体,把它们互相孤立开来进行分析,而在现实世界里,应对具体问题的体制常常与其他体制表现出复杂的联系,因此探讨制度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他将制度联系分为嵌入式体制、嵌套式体制、集束式体制、交叠式体制四种类型,并从这些类型的区别出发,分析了国际社会各种制度联系的动力。
最后一章,奥兰·扬以“体制理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为题,对体制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了自己的很多有益思考。
二、本书主要贡献:全球治理中体制理论框架的建立
在《世界事务中的治理》的英文版前言中,奥兰·扬写道,该书旨在确立一个对全球治理做出综合解释的体制理论框架。事实上,本书达成了该宗旨,其主要贡献也在于全球治理中体制理论框架的建立。对全球治理中体制的分析,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方法,奥兰·扬的《世界事务中的治理》为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体制理论思考,这种系统的思考在方法学上有利于国际体制的进一步研究,也为国际体制研究的未来路径指出了一些方向。
奥兰·扬建立的全球治理中体制理论框架,首先是对不同国际体制的分类,这种分类奠定了该书后面的体制分析的基础。
……
在奥兰·扬的分类中,四种类型的体制并不完全互斥,因为现实中的一些体制往往会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任务。并且,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奥兰·扬也写道,他并不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绝对正确的,这也不一定是思考制度任务的唯一方法。但是,奥兰·扬对体制的这种划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制度安排的起源和制度运行的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本书后面章节所涉及到的内容多是以此分类为基础的,例如,在探讨体制有效性时,奥兰·扬指出体制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会因为体制所要完成的制度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这种对体制的划分为本书的理论构建铺垫了基石。
在体制分类的基础上,奥兰·扬对全球治理中体制理论框架的构建主要集中在了对体制有效性的探讨上。体制有效性研究是国际体制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对问题结构的分析,还是对体制和其执行的关系的思考,都涉及到体制有效性这个主题,反映了作者对体制有效性的重视。
体制的有效性是指体制成功解决促使行为体建立体制的问题的程度。对国际体制有效性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还是有许多学者从执行、管理、资金、遵守等方面对体制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奥兰·扬认为,一个成功的国际体制有着一些决定性的因素,其中包括问题结构、体制属性、社会实践、制度互动和更广泛的背景等。其中问题结构是作者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问题结构反映的是体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自身属性,比如,一些问题比另一些问题更加容易得以解决,这就显示了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解决难易程度,因此有了一定问题结构。以往的研究者往往着眼于建立尽可能科学的衡量标准,来测定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本书第三章中提到的图宾根学派和奥斯陆/西雅图学派都在积极寻求建立衡量指标的方法。奥兰·扬认为,问题结构衡量标准的构建有其积极意义,然而这种严肃的方法论问题也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的进步。体制是否能够成功运作,取决于体制成员和其他行为体是否愿意依照体制所规定的内容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与其在技术上不断完善问题结构的衡量标准,不如找出并评估那些使问题变得难以解决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奥兰·扬所提到的问题属性、行为体特征、非对称性和社会背景等,这也为国际体制问题结构的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遵守和执行也是国际体制是否有效的传统研究主题。奥兰·扬在构建这部分的理论框架时,更多地传达出了他自己对于遵守和执行的一些新的观点。在传统的认识中,常常存在三个假设前提,一是有效的体制必须需要成员体的遵守;二是需要有一套可靠的执行机制来保证遵守得以进行;三是执行必须要有政府或适当地组建起来的公共权威。针对第一点,甚至有学者提出“一个体制越是深入,就越需要惩治来支持它”。而按照奥兰·扬的研究,遵守和执行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没有政府的治理也可以得以有效运作。关于国际体制遵守和执行讨论同样建立在体制分类的基础之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由于管制体制强调的是成员体应该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因此对于管制体制而言,遵守显得比较重要,只要各成员国严格遵守了体制的规定,体制就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程序体制、项目体制和开发体制却具有和管制体制不同的特征,在这几种体制中,遵守并不是中心议题,如程序体制的中心议题是一种机制的建立,项目机制的中心议题在于集体项目的确立和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实社会中违例容忍的情况:许多国际管制体制一般都能容忍一定程度的违反或欺骗。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国际体制都需要通过严格的遵守来获取有效性。同样,执行也有着类似的逻辑,执行和遵守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由于社会通则、软遵守路径、依规行为等的存在,没有执行的遵守也成为可能。最后,在执行的主体上,政府也并不是执行制裁的唯一机构。
奥兰·扬对体制执行的讨论,并不是要证明执行和国际体制的有效性无关,而是对先前存在一些假定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构建出新的体制有效性的分析逻辑。奥兰·扬关于执行和体制有效性关系的分析,其实是和新制度主义进行的一场对话。新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集体行动问题研究中,非常强调管制性体制的作用,因此也就把遵守、执行等因素当作考虑的核心问题。奥兰·扬在他的这种新的体制有效性分析逻辑的构建中,强调了体制的多样性,在客观上指出了不同的国际体制应该具有不同的分析路径,拓展了新制度主义对体制有效性分析的内涵。此外,本书对没有政府的治理的强调,也突出了社会在国际体制执行中的作用,勾勒出了国际体制执行主体分析的多元的新框架。
最后,奥兰·扬在国际体制理论框架的建立中体现了动态的、联系的体制观。
动态的体制观表现在对体制变迁的探讨上。奥兰·扬认为国际体制一旦形成,很少成为不变的、静态的结构,而往往为了回应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体制的变迁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谈判导致的,还可能是强加的,研究体制变迁时,可以通过对变迁的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进行分析来探寻体制变迁的原因。
联系的体制观表现在对国际体制互动的探讨上。奥兰·扬认为,随着将来国家社会中功能性不同的活动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强和国际体制密度的增大,体制间的互动将会越来越凸显。奥兰·扬对制度联系进行了分类,并对制度互动的动力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世界事务中的治理》一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构建了全球治理中体制理论的新框架,其中值得注意的三点分别是以分类作为体制理论研究的基础、对体制有效性的理论构建以及动态的联系的体制观。
……
三、评论与总结
从理论上看,奥兰·扬的《世界事务中的治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本旨在建立国际体制理论分析新框架的论著,奥兰·扬在本书中显示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新制度主义以及图宾根等学派的对话反思了现有体制研究的不足,构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新的体制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是拓展并深化了国际体制研究的路径,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当然,由于奥兰·扬在本书中所做的工作集中在框架构建上,一些细节也因此没有面面俱到,对一些主题的分析也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例如在对国际体制有效性的分析上,奥兰·扬侧重于对问题结构、体制属性、社会实践、制度互动和更广泛的背景这五个关键因素的描述性分析,而并未形成固定的评价模式。奥兰·扬自己也指出:“对机制有效性的研究需要继续下去。一旦我们识别正确的变量并将它们组成一个有效的、强有力的模式,我们或许能极大地简化分析工作。”
奥兰·扬在本书中所表现出的对经验证据的熟练掌握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奥兰·扬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体制和环境治理,对于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的实例运用自如,增添了本书的易读性,也为理论构建补充了鲜活的血肉,使其得到有力支撑,从而显得更加丰满。同时,奥兰·扬在《世界事务中的治理》中对经验证据的运用也实现了自身的突破,本书的实例并不仅仅囿于来自对环境和资源体制的经验研究,而是综合了各问题领域,这在作者自身看来,也是一种大的突破,这也使读者得以扩展视野,有利于对体制理论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研究方法上,值得注意的是奥兰·扬对分类方法的广泛运用。在第二章《体制的任务和类型》中,作者开门见山给出了对国际体制的分类,为后文奠定了基础;在探讨体制变迁的模式时,他将体制变迁分为生命周期模式、进步性发展模式和间断-平衡模式;在讨论支部变迁过程时,他提出了自发的变迁、谈判导致的变迁、强加的变迁三种过程模式;在分析制度联系时,他区分开制度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并将制度联系的类型分为了嵌入式体制、嵌套式体制、集束式体制、交叠式体制四种。最为关键的是,奥兰·扬在本书中的分类并不是为了获取一个个罗列的概念,而是在全书中充满着对分类的娴熟运用,从而以此为基础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因此,这样的研究方法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并且也使得读者对体制的理解更加清晰。
除了学术上的意义之外,奥兰·扬的《世界事务中的治理》更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际体制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发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奥兰·扬在本书中关于国际体制有效性的许多观点对于政策制定者在现实社会中理解国际体制、提高国际体制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中国而言,气候变化问题将使我国面临越来越巨大的碳减排压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协定构成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体制,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的谈判可能还将增加对中国碳排放的规制。在此情况下,奥兰·扬所提到的国际体制软遵守路径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突围的可能:除了规则的严格遵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强调成员体的能力和物资资源的配置问题,考虑努力使发达国家加大资金、技术的转移,以使中国能够更有效地对温室气体减排体制进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