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第三卷摘抄
(2009-03-05 23:50:03)
标签:
孟德斯鸠环境决定论文化 |
分类: 读书 |
2006.10.11 23:55:12
终于开始读这本书了,虽然动机是为了应付要上交的读书报告。习惯性地只看很熟悉的第三卷,于是至今收获不大,都是以前老师讲滥了的东西。不过也还有几点新的观点和体会。报告就不发上来了,来一些简单的摘抄。
—————————
如果人的性格和内心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气候而产生极大差异的话,那么法律就应当与这些感情和性格的差异有联系。
炎热地带的人民就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冷地区的民族就像青年一样勇敢。
在寒冷的国家,人们对快乐不够敏感。在温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敏感性就要强些。在炎热的国家,人们对快乐极为敏感。
北方人内心对疼痛的感觉比较迟钝。
在南方的国家,人们的体格纤细、弱小,但是感觉灵敏。
你会在北方的气候条件下发现那里人民很少有什么邪恶而是有道德、待人诚恳坦率。当你走近南方国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远离了道德的界线。
在气候温暖的国家,你会看到那里的人举止风度、道德风尚时好时坏,很不稳定。因为气候变化不定,就不能使他们的行为保持不变。
由于器官的纤弱使东方人能从外界接受最强烈的印象。身体的懒惰自然与思想上的懒惰联系在一起。身体的懒惰使思想上不能有任何动作、任何努力、任何争论。因此,你就会从中懂得,思想上一旦接受了某种印象,就不能再改变了。所以东方今天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样式和一千年前没有什么两样。
不抵御气候缺陷的立法者就不是好的立法者。
僧侣制度……起源于东方的炎热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想得多做得少。
懒惰的民族通常是骄傲的。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有不同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法律。
政治是一把磨钝了的锉刀,它在不经意的锉动中慢慢地达到了它的目的。
气候不同,立法者对人民的信任程度也不同。……日本人的生性很残忍,以致他们的立法者和官吏对他们一点也不信任。
专制君主政体常常出现在富饶地区,而土地贫瘠地区则为共和政体。
居住在山区的人,极力主张平民政体;平原上的人要求上层人物组成的政体;临近海的人则想要一种由以上二者混合起来的政体。
自由在那些崎岖难行的山区比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更占有优势。
那些没有耕种的地方不是因为土地不肥沃而是因为没有自由。
在大部分时间里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是土地最肥沃的地方,而在那强盛的民族居住的地方却似乎是什么都不宜种植的地方。……受侵略的地方大多数是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而且这里由于接踵而来的侵略和蹂躏,使最美好的地方变得人烟稀少,而北方那些可怕的地方却有人居住,原因就在于那里几乎不能居住。
土地贫瘠使人灵巧、朴素、耐劳、勇敢和善于打仗。他必须去获得土地不能给予的东西。土地肥沃、生活富裕则使人变得怠惰以及一定程度的贪生怕死。
居住在岛屿上的人民比居住在大陆人民拥有更多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