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池——于慎行——于林

标签:
于慎行谷城万历皇帝于氏秦氏旅游 |
分类: 文化旅游 |
洪范池北2公里处的于林,是明万历皇帝老师于慎行的林(坟)地。家乡人尊称于慎行为“于阁老”。于林坐北朝南,进门楹联为万历皇帝朱翊钧所撰,“大明先师三代帝王受教诲,朕赐仙居庄严肃穆育皇恩。”由书法家邢侗书丹。占地4万平方米,有牌坊两座,一曰“帝赐玄庐”,一曰“责难陈善”,皆系万历皇帝御书。陵园正门外有高大石狮一对,林中有华表两座。甬道两侧有石虎、石羊、石马,翁仲相对。陵墓中心是落棺亭。亭前有供后人祭奠的一张石案和记载政绩文章及人品的10通石碑。落棺亭周围苍松翠柏,尤其林中植有万历皇帝所赐代为守孝的白皮松59株,现存40棵,胸围2米,高16米左右,历400余年仍生机盎然。于林的过亭没有亭子,但却在四角各刻有“降龙獭”,这在众多的林墓中,也极为少见。于林的过亭为什么有降龙獭?其一,于慎行是三代皇帝的老师,人们把过去的皇帝比作龙,而他所教的正是年幼的帝王,在很多事情上,除了在世父王,还有他能降服“龙”,这是再自然不过了,其二,由于于慎行既是明朝诗人、文学家,又是三代帝王师,在当时来说,他虽不是帝王,但却也是个举足轻重极少有的人物,所以,把他自己称为自天而降的一条龙。其三,安在这里的“降龙獭”还起一个“避雷针”的作用,能阻止妖魔鬼怪到此打扰。
http://s12/middle/48d73282ha145fda5940b&690
http://s4/middle/48d73282ha145fdf1dd83&690
http://s2/middle/48d73282ha145fe3e23c1&690
http://s5/middle/48d73282ha145fe99c224&690
http://s5/middle/48d73282ha145fee5f854&690
http://s8/middle/48d73282ha145ff6f6837&690
http://s3/middle/48d73282ha1460007fea2&690
http://s12/middle/48d73282ha1460072b33b&690
http://s12/middle/48d73282ha14600ce49bb&690
http://s10/middle/48d73282ha1460129da59&690
http://s1/middle/48d73282ha14601a3ea50&690
http://s10/middle/48d73282ha14601f03619&690
于慎行
(1545-1608),平阴县东阿镇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有《读史漫录》《笔麈》《兖州府志》等著述。古东阿县城(现东阿镇),为春秋时谷城旧地,是齐相管仲的采邑。[汉书].[水经注]等均记载谷城有三归台,现遗址尚存。[左传]记载,齐鲁等藷诸侯国多次在此期遇、会盟。汉设谷城县。张迁曾在此任谷城长,故有著名的张迁碑.谷城山即今黄石山。秦未隐士黄石公圯桥授书后,居于此,更名黄石山。明洪武八年,因黄水为漶,东阿县迁于此至解放初。于慎行以家乡居此而引为自豪,所以他的诗集、文集等多以“谷城山”为名。此时的于氏家族因世代为官,又出了于慎行这位阁老爷,使于氏家族声望达到顶峰,也成为当地之望族。于氏祖居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于深迁东阿杨柳渡(东阿县杨柳乡),即现黄河西东阿县杨柳渡,因是始迁之祖,后世故称一世公。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公。字楮村,为邑三老。于忠生三子,长隆、次盛、三时。于时号翠峰,封寿官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长住云翠山下。此后,于氏家族便迁于黄河东居住。于时为人忠厚,乐于助人,深得乡里称颂。于时为于慎行族支的三世公。于时生五子,长子于玺,次子于壁,三子于莹,四子于瑶,五子于仳 ,字子珍,号册州,自幼聪惠。曾在副都御史刘隅等所办的东流书院读书。十三岁即考取庠生。又补廪生,后又在山东生员竞考中获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中嘉靖戊子科举人,任许州知州,服阕宁、靖州知州。因他判案公道,断案如神,又体恤百姓,并亲到民间放赈救贫,众皆交口称颂,三年后升平凉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绩卓著,再升庆阳府知府。累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谢居家园。其原配便是刘隅兄,进士刘田之女,诰封淑人。生四子,长子于慎动,次子于慎思,三子于慎言,四子即于慎行。于仳又娶一侧室黎氏,生五子于慎由。
这个时候的于氏家族,可以说是自他们迁居东阿以来至今六百余年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创造这个辉煌家族史的主要人物就是于慎行父子、兄弟及儿侄等几代人。最使于氏后人引为骄傲的当然是于慎行。至今,他的后人均尊称他为“阁老爷爷”,各地族系的族长们每到过年仍把阁老像请出,供奉。除于慎行外,于氏其他显赫人物也使于氏家族如锦上添花。
于慎行父亲于仳已解绍。于慎行长兄于慎动,字无咎,是他弟兄五人唯一居家为农,料理于家农事的。性静儒雅,喜泉水,号阜泉,晚年筑屋山水间闲居,赐礼部儒士,受乡人尊敬。配陈氏,六十一岁卒,生三女。二兄于慎思,字无妄。受其父影响,少年负志,博览群书,尤爱兵家著论,且记性极强,过诵而不忘。家居东阿西济水与大清河交汇处的王庄,即现班鸠店镇王庄。曾随父戎边。受大中丞张子立青睐。十九岁入乡试时,因考场兵备森严,强令考生解衣光脚,视考生如犯人,因而恼怒,从此不再科试。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师,居于慎行官坻,“欲试词林游太学,”不幸逝世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庞眉生集》,于慎行为其作序。所作《石淙记》、《游监山记》,是描写洪范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钟爱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特在此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赏景赋诗。于慎行也常到此处闲居。于慎行《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二首》中赞其景致道:“桃花落尽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齐。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画鸟空啼。”至今石淙遗址尚存。元东平路严实书“石淙”二字尚存。于慎行的同窗挚友,万历进士,累官大理评事,工部尚书的朱维京(字可大)题写的“石淙漱玉”犹在。于慎思配陈氏,生一子于綮、庠生。綮生一子名元广,庠生。
三兄于慎言,字无择,号冲白。十四岁,入省试,虽御史赞其文,但参政万豫章,见其年青不予入取。后又赴省闱,被举为高魁。十七岁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举人。未入仕,后因会试落榜,心情怨愤,年二十九岁卒。著《冲白集》传于世。娶李氏,生二子,长名系,庠生。次子名绍,附贡授河南开封府经历。绍子鸿勋,拔贡,授推官,改授知县,赠文林郎。
于慎行,字无垢,十四岁,试童子科,六人为首。十七岁入进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编修。擢升经筵日讲官,后累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关于两人婚配,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萧大享所撰秦氏墓志铭中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秦氏父母在一天同时做一梦。梦见“五色云中有两锦衣儿,同乘一龙而翔天际,下立一朱衣指以示翁媪,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语其梦,益异焉,朔明,保母抱文定公过其门,翁出谛视之,曰,“何似吾梦中乘龙儿,亟缔姻焉。”不必去追究秦氏父母做梦的真假或是古人迷信与否,但必须相信秦氏父母的眼光,一是夫妇俩从襁袍中就看出于慎行准有出息。二是借老天授意想攀于氏高门而动了心计。反正把女儿嫁给于慎行准能大富大贵。事实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慎行十七岁,便娶了秦氏。这位秦氏夫人十分贤惠,对于慎行体贴备至,家中内外大小诸事,都有她操劳,于慎行求取功名,入朝为官,与她的辛劳是分不开的。秦氏恪守夫唱妇随,随夫入朝,归家里居皆无怨言。于氏族谱没记载秦氏生子,墓志铭记载有一女,嫁与布政使乔学诗之子。其子于纬是继子。是于慎由次子过继给他的。在那个封建时代,于慎行竞未续娶,可见其品德之高尚,也可见他与秦氏感情之深厚。总之,两人实为美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