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非诚勿扰2,意料之外的好,意想不到的好。贺岁档三部片子,本来最不报指望的就是这部。赵孤出于对陈凯歌的习惯性期待,即便偶有失望也坚持期待;姜文的子弹是三部里最为期待的,最终也不负我望,看的过瘾痛快。因为非诚勿扰1很无趣,很水,整部片子唯一的亮点不是爱情,倒是邬桑开着车流着泪唱“星”的那部分,也因此对于狗尾续貂似的2没什么期待值,但却因此收获了惊喜。宣传造势时所说的笑中有泪,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达到这个效果了。只是,因为是当贺岁版冯氏喜剧看的,所以,眼泪和感动来得猝不及防,以至于我一直在憋着,忍着不哭,总觉得看这样的片子哭显得不合时宜。可后来发现,影院里此前还笑得没心没肺的一群人,大多在默默的抹眼泪——我说的是女人,男人都睡着了。可见,男女是多么不同的生物啊,确实是分别来自火星与金星的。所以,所谓婚姻,那种硬把两个不同星球的生物混搭的做法,也就真如孙红雷在片子里的经典台词所说的那样,“婚姻都是错误的选择,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也正因为这种多数人无声流泪的方式,这种想忍却没忍住的泪,才应该是真正的情之所至吧,拦都拦不住,收也收不回——如果是看赵孤那样的片子,事先是有心理预期的。毕竟是悲剧,所以有哭的心理准备,哭也哭的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可以毫不加掩饰,甚至其中多少会有点小夸张的成分。但这部片子不同。大众看葛优,看冯氏作品,大多是为图一乐,是冲着“捡笑”去的(唯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除外)。岁末,看看轻松的无需动用心和脑的冯氏喜剧,已成传统消遣。在这样背景之下的哭,毫无预期毫无防备的被催下泪来,这应该是真正的达到了动情点吧。
前半部笑,后半部哭,——这是很多人走出影院的共识。但,或许可以说,葛优让你笑(还是他的老本行),而让你哭的,是孙红雷。后半部孙红雷完全抢了葛大爷的戏,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他一个人身上了。其他的,都是配角。本是配角,孙红雷演的却叫一个出彩。但作为配角太出彩有没有不守本分之嫌呢?没人计较这个,我们只是去享受电影的,让我们哭,让我们笑,都是我们愿意埋单的情感诉求。是谁,怎么完成的,其实没那么重要。整部片子最后你能会想起来的,或者说真正触动你的,只能是孙红雷后半部里所说的那些话,和那个足以让所有人心颤的生前告别会。王朔把所有最给力的台词都给了孙红雷,孙红雷用演技让这些台词句句力道十足的敲击你的心。我的感受,就是“心颤”。跟朋友形容过之后,她说她最喜欢我这句话,让她一下子感同身受。
孙红雷在告别的时候对安以轩饰演的部下说,如果下辈子,一个人无端的对你笑,说喜欢你,那就是我——纯王朔范儿的台词,最有力道的煽情。看王朔小说长大的我们,太熟悉这样的味道了。在我们情窦初开的年纪,王朔让他笔下的男人们,多少次就这样轻而易举的俘获了我们的心。经典台词不胜枚举,不是我们少年时、王朔也正当年的时候那种痞气十足的调侃和臭贫,而是经过了岁月这道河之后沉淀下来的开始变得有重量的那些觉悟。看王朔的我们陪他一起老了,尽管还是没他老,也因此,他还是可以触动我们,打动我们,他还在前面。某些台词,还是会令到我们想起当年。在我们都有着叫做“青春”的那种情怀的当年。
其实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出现,也没什么大震撼,还是那点两个人的小情小调。但确实跟1不是一回事了,不是一个水准了。只因为有了王朔。后半部的感动也不是源自于什么新鲜的论调抑或大的触动——不过死者让生者学会珍惜的路子而已。但,可以把你熟悉的东西仍旧表现得让你动容,这就是王朔加冯小刚的效果,二合一后,确实功效大增。当然,还有孙红雷,看后半部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是王朔加孙红雷的效果。两个人,就把大事办了,就是在一部原本没什么格调和卖点的片子中加入些佐料,用那些孙红雷式的表演,让那些王朔式的台词,成为打动人心的催化剂,让片子升格,加厚,从入眼,到入心。并且,间或着,唤起某些人的青春记忆,然后在那个已不再年轻的王朔的言语间,回顾祭奠我们的青春。
贴一段我最喜欢的,李香山(孙红雷的角色)的女儿在告别会上读给他的诗——
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 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