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臂长1米97的天才后卫憾别CBA,怀念那个歌声与球技俱佳的偶像球员

(2006-08-30 18:31:45)
分类: 源媛的沈部情缘
     臂长1米97的天才后卫憾别CBA,怀念那个歌声与球技俱佳的偶像球员
      贴一张2003年与我的沈部兄弟周鑫鑫和赵仁彬的合影
    一位朋友在博里留言,向我询问周鑫鑫的近况。首先应代鑫鑫感谢这位球迷朋友对他的铭记和牵挂。这篇写鑫鑫的文字,特别送给以这位朋友为代表的所有记得并喜欢周鑫鑫的朋友。
    周鑫鑫,是后沈部时代的偶像级球员。沈部在甲A的最后一个赛季,马玉坤、莫科、周鑫鑫,三驾马车光芒四射。三个年轻人帅气,阳光,实力与偶像气质兼具,三个人并肩奔跑在场上的英姿,华彩经典,经久难忘。 
    初识鑫鑫,是在1999年的11月。当时我为沈部男篮和球迷举办了第一期球星球迷联谊会。那是鑫鑫上一队后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跟球迷见面,帅气的形象,专业水准的歌喉——鑫鑫的亮相,令人惊艳。
    联谊活动前,我们在歌厅练歌。大家正说说笑笑,突然就听到任贤齐的那首《心太软》。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是角落里那个男孩子在唱。他就那么静静的,专注的,对着大屏幕,深情的唱。屏幕上的光,投射在他清亮的眸子里,动情的闪。
   那是我第一次注意鑫鑫。那一刻,被他的歌声和神情,深深的打动。
   那次活动是我与鑫鑫的初相识。在我还没有见识他球场功夫的时候,就先感受到了他球场外的风采。鑫鑫的歌,一听难忘。
   后来在联谊活动中,我当然少不了向球迷揭密并推荐鑫鑫堪比专业水准的歌声。而周鑫鑫,也正是在那次与球迷的联谊活动中,以帅气阳光的形象,和令人过耳不忘的歌声,给球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他那一口地道的沈阳口音,呵呵。沈部队中,沈阳人极少,而我最喜欢听沈阳味儿了,可能也因此,对鑫鑫印象极佳,有事没事,也总爱跟他聊两句,听听沈阳味儿过过瘾,呵呵。
    转年的甲A,沈部在鞍山打主场。与鑫鑫的接触多了。那个最初凭歌声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大男孩,阳光,开朗,很幽默。球场上,这个1米94的家伙,居然有着1米97的臂长,清晰可见的肌肉块,身材和灵动的球风,居然颇有些艾弗森的味道。
    良好的身体条件,聪明的头脑,在中国男篮自黄金一代之后缺乏优秀后卫的背景下,鑫鑫本应有更大的作为。但是,事与愿违。鑫鑫始终没能在球场上倾情释放。这种遗憾,直至他退役,令人痛惜。而其中的玄机,我至今不能破解。相信鑫鑫自己,也没有答案。答案,他,曾经那么象那个叫“答案”的NBA球星,却终究无法成为CBA最亮的星。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我甚至曾经跟他的一任教练谈起过这个话题,我们对他的期待和惋惜,都是相同的。这么一个好苗子,怎么就打不出来呢?也许,这就是源于聪明这把双刃剑吧。一个有很多兴趣和能力的人,一个可以将很多事情都作好的人,就很难静下心来,安下心来,专注的作一件事情。而若一心几用的时候,就无法成就一项事业。成功,需要智慧,但更多的时候需要耐的住寂寞,甚至需要一点“一根筋”,“一条道跑到黑”的执着。
    而对于聪明人来说,他很难将全部精力,长久的,投放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拥有良好天资的家伙找出一个未能成功的原因的话,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而这个原因,适用于他们队中很多人。他们都没能取得和他们的天资相匹配的成功,尽管在CBA都小有名气,但以他们的资质,原本应该走的更远。这种痛惜,让人觉得有点暴殄天物的味道。
    当然,鑫鑫有点生不逢时。大约是命运之神觉得给了他太好的自身条件,就剥夺了他的一些运气吧。鑫鑫的第一个甲A赛季,却是沈部的最后一个甲A赛季。降组之后,鑫鑫虽然也在各甲A队漂泊,但那种动荡的环境,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对成长最残酷的扼杀。
    在八一的那个赛季,鑫鑫郁郁不得志。那年是阿的江执教的第一个赛季。采访阿的江的时候,我专程提到了后卫的培养问题。也提到了鑫鑫这个优秀的后卫人才。阿的江也表示,鑫鑫的潜质很好,需要更多的锤炼,并表示,会尽量给鑫鑫机会。
    那晚,我跟鑫鑫通了电话。跟他聊了很多,聊到了人生必定会遭遇的挫折和磨难。也聊到了世事变幻莫测,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努力,不是因为一定会换来想要的结局,而不过是为了对得起自己,但求无愧我心,鑫鑫静静的听,最后说,跟你聊了这么多,我的心情好多了。那一刻,我完全可以体会他的心情。资质好的人注定要背负更多的压力。人们从来不会对资质平庸的人要求或者苛责太多,但,如果有良好的天赋,却得不到相应的成功,那种来自外界的,自身的,双重压力,会让人透不过气来。他还那么年轻,他必须学会为自己负责。他没有方向的时候,没人能帮他。因为人生的种种大问题,终究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
    鑫鑫酷爱音乐,在这方面他的天份丝毫不比篮球差。我也总逗他,说我真想把你包装成娱乐明星然后拿出去卖钱。于是他常戏称我为他的经纪人。在我为沈部和球迷举办的三次球星球迷联谊会上,鑫鑫的歌,总是用来压轴的。我外出采访时随身总会带一张MD碟,里面都是鑫鑫的歌,首首都是经典。鑫鑫唱任贤齐的歌,是绝不逊于原唱的。
     2000赛季的时候,请鑫鑫进了一次直播间作节目。最后可以放首歌,在他队友们与听众热线交流的时候,我就把音频工作站的曲目单偷偷递给他,让他选歌。直播过程中,我们俩就跟小学生在课堂偷偷传条似的,有一种孩子气的窃喜。他选的是《冷酷到底》,那年最火的一首歌。
    他对我们的音频工作站特别感兴趣,因为可以存储播放许多歌。第二天在训练场上,我对他说,到我办公室听歌吧。他使了个眼色示意我到外面说,我才发现,他们的教练张新民,正盯着我们看。在训练馆外,鑫鑫说,行啊,晚上不开会我就去,可别让教练听见。我打开电话本给他写电话号码的时候,鑫鑫看到了我夹在其中的一张小时候的照片,极感兴趣,拿在手中端详了半天。那是我三岁时的照片,酷似洋娃娃。
    晚上下节目,鑫鑫打来电话,说教练决定临时开会,他不能来我们电台听歌了。想必是听到了我们说的话,人为设置障碍吧!后来又有几次,逗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成行。
    2002年在大石桥打甲B,赛后我们一起吃饭。那晚鑫鑫胃病复发。用椅子背顶着胃,站在我旁边聊天。我说,鑫鑫哪,我觉得你特别适合唱黄品源的那首《海浪》,一定很好听。鑫鑫说还没听过呢,这时前面的贾楠和莫科就回过头来接过话茬,唱“大海啊,故乡”,故意搅局捣乱,然后我们就一起大笑。
    鑫鑫很幽默,反应极快。有次联谊会前动员莫科在活动中唱歌。莫科说,哎呀我都多长时间不唱了呀。鑫鑫马上接了句,“我都多少年不打鱼了,哪还有网啊,”这句赵本山的经典台词插的恰到好处,逗的我们大笑。
    2000年的那个赛季,天天跟他们在一起。训练完了的时候,鑫鑫总说,“我请你喝汽水”,我就逗他说你请我喝酒吧。他就先是睁大眼睛,然后再眯着眼笑。赛季的最后一堂训练课之后,鑫鑫请我喝汽水。正说说笑笑,却看到另一个队员走出来,我放下瓶子就跑开了,其实当时是因为要找那个队员作个采访。我当时太过专注,甚至,没有跟身边的鑫鑫打个招呼就跑开了。也因此,我们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告别。事后想想,太过失礼,鑫鑫和我是同一星座的,心底总是有一份敏感的。多年以后,我仍记得那一幕,我一直在心里对鑫鑫说抱歉。当年,很多事情,我一叶障目,我这个人一根筋,惦记着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忽略身边的许多应该被我意识到或者更值得我去关注的事。无论失礼和错过,都是无意,受损失的,是我自己。
        臂长1米97的天才后卫憾别CBA,怀念那个歌声与球技俱佳的偶像球员
    2003年,鑫鑫来为我的篮球盛典捧场。鑫鑫那天穿着休闲装,格子衬衫牛仔裤,帅气逼人。鑫鑫是很有审美品味的。他每次球衣以外的装扮都那么的得体而时尚。当然,我们这个星座的人天生对美就有很强的感悟力。呵呵。
    那晚他和赵仁彬是借朋友的车来参加我的活动,所以不等吃饭就要提前回去。为了说服我,鑫鑫保证,三天后和赵哥哥再来,专程陪我玩。赵哥哥说鑫鑫的家教极严,必须早点回去,下次,再专门来玩,他帮鑫鑫向父母请假。这两个家伙,走了之后就再没来。害的我至今不能补偿心底的那份亏欠。
    我给鑫鑫和赵哥哥各寄了一份礼物,给鑫鑫的那个是一辆自行车模型。因为我记得,鑫鑫曾说起小时候,舅舅骑自行车载着他到体校打球的经历。那是鑫鑫篮球的启蒙阶段,如今,他已经告别了篮球。退役之后,他在沈阳公安局工作,应该是个不错的归宿,可是,所有关心他的人,心底的那份遗憾,却是永远不能弥补的了。这个本应该在球场上大放异彩的优秀后卫,却最终,和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
   最后一次见他,是04年的冬天。他随浙江队回辽宁打客场。在宾馆大厅,我远远的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走过去,轻轻的叫一声,周鑫鑫。他回头,吃惊的看着眼前的我,愣愣的半天没说出话来。我的出现,让他太过意外。后来,我们互相问候,然后,告别。那日一别,再难相见。因为他已经离开这个圈子。
    前段时间,全国公安系统的篮球联赛。在辽宁队的秩序册上,一连串的CBA球星名字中,我看到了周鑫鑫三个字。后来得知,他刚好跟我的凤辉大哥通住一个房间。给凤辉哥打了电话,让他替我问候鑫鑫。
    从1999年相识至今,7年的时光,悄然流逝。那个阳光般纯净灿烂的大男孩,那个有着动人歌喉的大男孩,那个很会说笑话的男孩,你,还好吗。
    回溯七年风雨,谨祝前途珍重!鑫鑫,好运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