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腾冲昔日风情

(2016-10-07 21:49:35)
标签:

腾冲

风情

老照片

分类: 史海钩沉

http://s3/mw690/001kHviSzy754fLxktQ12&690
●和顺大石巷脚李寸氏节孝坊

位于云南西南边陲的腾冲,曾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要冲,“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著名的侨乡和翡翠集散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其为“极边第一城”。由于腾冲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有重兵驻守。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元宪宗3年(公元1253)设腾冲府,后几经更名,1913年设腾冲县。1942年腾冲被日军侵占,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1949年12月23日成立腾冲县临时人民解放委员会,1950年2月21日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

这组腾冲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

http://s10/mw690/001kHviSzy754gdgV3b79&690
●1940年代初期的腾冲古城全景
在腾冲,元龙阁是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乾隆27年(公元1762年)重修,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元龙阁位于腾冲县和顺镇水碓村龙潭之滨,是一组依山就势、临潭傍水的建筑群,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百尺楼及厢房等附属建筑组成。殿阁楼台随山势逐渐升高,背枕青山,前临深潭,四周古木参天,山花遍野。元龙阁内有许多名家名联,其中一幅楹联:“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上下联的首字含“元龙”二字,即为此阁之名。

http://s4/mw690/001kHviSzy754gFeekjc3&690
●双虹桥畔节孝坊 

在近代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凡是财富充盈和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均会修建很多牌坊。人们在展示古老悠久的文化时,经常把牌坊作为重要的标志物,由于牌坊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牌坊便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腾冲的许多牌坊主要集中在和顺。和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和顺曾有过九座牌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标志牌坊,这是人们祈求平安的一种文化形式,既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认识和弘扬。第二类是百岁坊,这类牌坊是儒家“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反映了百姓祈求富贵、祈求长寿的吉祥观念。第三类是节孝坊,这类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或若干个女人的辛酸故事。

http://s11/mw690/001kHviSzy754gdrvYKaa&690

●双虹桥上老牌坊

双虹桥边的老牌坊属于文化标志牌坊。双虹桥是指和顺村头小河上跨河而建的两座石拱桥,因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双虹桥边的老牌坊建于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南面刻有腾越州州牧周澍题写的“俗美”、“风淳”、“佑启人文”八个字,概括了和顺的特质。百岁坊是专门为年过百岁以上的老人所建的牌坊。和顺人心地善良、胸襟宽阔,加之当地生态环境极佳,长寿老人较多,据说,当地曾有4座百岁坊。节孝坊是对守节女子的一种表彰。大石巷脚李寸氏节孝坊是为纪念一位名叫李寸氏的女子而立的。寸氏出嫁到李姓邑人家中后,年方十九时丈夫就英年早逝。她将侄儿德爵视如己出,收养为子,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侄儿德爵长大后考中秀才并创立了腾冲的大商号“永茂和”与“永生源”。该牌坊建于民国初年,镌刻着许多名人的诗文题字,其中“盛微幽光”四字门楣匾和“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的对联系民国总统黎元洪所题。在大石巷巷头的寸尹氏节孝坊,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大孝子银匠寸品第为感激寡母尹氏的养育之恩所建,上书“彤管扬徽”四字,意为赞美弘扬其母的善良品德。为了纪念明清以来当地的众多节妇,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在双虹桥畔还建了一座精美典雅的节孝坊。该牌坊中门上边刻有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所书“冰清玉洁”四字,另外还有“遥邻古柏标坚节,永傍青莲送晚香”等对联。

http://s11/mw690/001kHviSzy754gdUvkS1a&690

● 腾冲黉学大门

腾冲是个人文气息十分浓郁的地方,知书达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当地人常把“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牛马。”这两句话作为家训。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16年(公元1480年),腾冲就在城区北端修建了黉学,亦称孔庙或学宫。1906年,黉学开办“文化学堂”,后改名“腾冲城立两等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在黉学旧址新建腾冲县城关中心小学校。在腾冲历史上,还有两座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文笔塔。一座建在城南来凤山顶,也叫“凤岭塔”;另一座是和顺下庄张、李两家共同出资修建的,也叫“松寿塔”。据说,建造文笔塔是出于“尊孔崇文”和“儒佛归一”的考虑。所以,文笔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魁星点斗、振兴文运的象征意义,人们希冀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

http://s14/mw690/001kHviSzy754geb43Hfd&690

●和顺图书馆

腾冲人崇尚耕读传家,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该县的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位于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其前身是清末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该馆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http://s6/mw690/001kHviSzy754geEydT05&690

●1970年代,绮罗文昌宫被改为小学堂

与图书馆相邻的是文昌宫,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乃星名,亦称文曲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掌管文运功名的神仙。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和顺文化的摇篮,1940年,由华侨捐资曾在此创办益群中学,后改为两等小学堂。文昌宫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大月台组成,左右楼阁下镶嵌的《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当地金榜题名的8个举人和403个秀才。另外,在腾冲县腾越镇的下绮罗村,也有一座文昌宫。绮罗文昌宫始建于明万历37年(1609年),系文庙规制与道教宫观相结合的一组庙观群落。20世纪70年代,绮罗文昌宫一度被改作小学校。

http://s10/mw690/001kHviSzy754geMjHPc9&690

●民国时期,腾冲大董女生在表演八卦拳

民国初年,在一群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影响下,特别是在旅缅侨胞和华侨社团的直接资助下,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他们在家乡宣传新教育思想,整顿和革新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现代学校,改良社会风尚。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开创了腾冲女子教育的先河,在边地腾冲建立了从女子幼儿、小学、中学,到女子师范教育的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系统。各类学校在启智化愚、移风易俗过程中,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等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http://s12/mw690/001kHviSzy754geWTMf1b&690

 ●曾被改作和顺中心小学的寸氏宗祠

腾冲虽然处于西南边陲,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地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汉族文化。宗祠文化是腾冲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宗祠也叫祠堂,是同一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和顺人的祖先是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左右陆续从重庆巴县、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府等地受命屯垦戍边而来,他们在此世代生息繁衍。这里年代最早的是寸氏宗祠、建于清代嘉庆12年(公元1807年),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存有刘邦、刘秀、刘备的三祖遗训碑,还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供奉祖先的神龛。另外还有张氏宗祠、李氏宗祠、杨氏宗祠、尹氏宗祠、贾氏宗祠和钏氏宗祠。这八大宗祠虽然规模不一,但建造模式大致相同,正殿建于高台基之上,三开间,中间设供台,台上设暖阁,殿内供奉始祖及九代先祖牌位,宗祠的墙壁上悬挂有知名人士撰书的楹联和匾额。从每个宗祠内的楹联可看出其内容丰富,文墨浓厚。宗祠内还收藏有记载祖先渊源的族史、家谱。

闹春,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新年到,春意闹。举行隆重的迎春盛典,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意在表达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迎春仪式沿袭到清代以后,就演变为一种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生活在西南边陲的腾冲人在举行迎春庆典时,除了遵循拜大年、放爆竹等习俗,还要穿着节日盛装走向街头,载歌载舞、舞龙舞狮、游园、逛庙会等等。

http://s1/mw690/001kHviSzy754gfdboI30&690

●20世纪70年代,腾冲城关台阁表演

上图是腾冲城关街头表演台阁的场景。台阁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属民间自娱自乐的群众活动。台阁实际上是一种舞台造型艺术,就是将舞台造型浓缩在方桌大的面积上,具有小型,流动的特点。台阁的基座是一个特制的彩台,它用木料制成,有六角型、八角型,四周雕刻花卉图案,并挂有彩色围布。台阁的扮演者最初是站立在八人扛的台子上,抬扛人踏着锣鼓节奏向前行进。为了行进方便省力,后来便将彩台设立在车子上。表演者大多是男女孩童,身穿各色艳丽服装,装扮成戏剧人物,用造型来定格传说中的某个场面,或根据故事情节变换各种精巧造型,进行奇险的技艺表演。腾冲的​台阁艺术以腾越、和顺、洞山一带最为有名。

http://s1/mw690/001kHviSzy75eap7lhma0&690
 ●在缅甸经商的腾冲籍华侨扬显声与夫人、女儿的合影 

在腾冲民间,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话:“穷走夷方富走厂”。“穷走夷方”是指生活极度贫穷的时候,便到缅甸等地的东南亚国家经商谋生;“富走厂”是指若要发家致富,就到缅甸等地的玉石厂和其他矿山去经营矿产生意。这句俗话是腾冲人创业、生存的七字真言,演绎出了许多风生水起的商贸传奇。由于腾冲地少人多,他们便一代一代地向外拓展,从而创造了悠久的贸易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中期,腾冲人就开始前往缅甸等地经商。他们常年在外奔波,通过“走夷方”,为家乡带回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促进了腾冲的繁荣。腾冲的商贸曾几度辉煌迭起,商号遍及东南亚及国内主要商埠。商号的兴盛与繁荣,是腾冲人一代又一代走出国门艰辛奋斗的结果。

http://s1/mw690/001kHviSzy754gfhH9Kf0&690

●“翡翠大王”张宝廷(左)、张兰亭(右)、张徳琳(后)合影

张宝廷、杨显声、杨大鑫等就是众多“走夷方”的腾冲人中走出成就、走出辉煌的代表人物。张宝廷,生于清咸丰9年(公元1859年)。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他20岁左右就赴缅从商,后接手勐拱玉石厂,由于经营有方,获利颇丰。当时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把玉石视为至宝,质地最佳者称为“翡翠”,他的玉器产品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很有名气,被誉为“翡翠大王”。张宝廷富而不吝,乐善好施,对中缅贫民经常给予救济,还在国内外做了许多公益事业。1928年5月8日,张宝廷病逝于缅甸八募,终年70岁。杨显声(字耀庭)13岁就离家到缅甸闯荡,先做学徒,后与人合伙经商,曾是东南亚一带著名商号“永茂和”的股东之一,退股后另辟蹊径、重新创业,终于成为一代巨商。杨家先后有7代人在缅甸经商,是一个旅缅华侨世家。杨大鑫,年轻时到缅甸作通事(即翻译),后在缅甸抹谷开宝石厂,曾任缅甸瓦城腾冲同乡会会长。

http://s14/mw690/001kHviSzy754h4KGDj5d&690
● 和顺溪河边的洗衣亭

在腾冲和顺,还有一种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独特的公益建筑,那就是矗立在小河上的洗衣亭。清澈的小河上,每隔一段便有一座洗衣亭,亭下用石条砌成井状,旁边有供人小憩的条凳。“走夷方”的腾冲男人,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他们就沿河修建了形态各异的洗衣亭。

腾冲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历史最长、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英国在云南率先设立领事馆的地方。英国驻腾冲领事馆于清光绪23年(1899年)设立,早期在东门外一保街租赁民房暂用,民国10年(1921年)在西门外大盈江边动工修建馆址,民国20年(1931年)竣工。1942年5月,日军侵占腾冲前夕,英国驻腾冲领事馆撤离。该领事馆自设立以来,共存在43个年头,先后有19位领事到任。

http://s16/mw690/001kHviSzy754hcsfIr3f&690
●英国驻腾冲领事馆旧址

http://s1/mw690/001kHviSzy75s59veTK3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锦城湖
后一篇:乡村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