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讨论一下社会化媒体商业化面临的拐点了。我说的可不是社会化媒体步入2.0或者3.0,或者说是社会化媒体行将谈出我们的视野。毕竟社会化媒体这个词最近才被韦氏大字典收录。相反,我要讨论的是社会化媒体商业化遭遇的窘况将迫使行业走向成熟这一话题,当然这指的是国外市场。要知道,国外市场往往是先行者,看看他们的今日,也好为国内社会化媒体未来的发展提个醒。走向成熟这一过程往往不是自然发生的。行业的成熟一般都是在消费者的需求下发生的,同时行业内人士甘愿赌上自己的工作前景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国外市场众多的数据和报告显示,不但社交网络用户日常使用显露出疲态,连团购的鼻祖groupon交易额也显露出疲态,社交应用的不断增加加剧了互粉这一社会关系的疲态。社交会媒体商业化已经走到了社交与媒体的两个维度的十字路口。如果顺着媒体的维度走下去就会遵行惯例把社会化媒体变成商业化媒体,如果顺着社交的维度走下去,那就变成社会关系,业内的看法这种方向走到最后商业化其实就是通讯,无论是手机终端,短信服务,im还是VOIP都不出此左右。
业内早有专家说过,社会化媒体并不等同于商业化媒体,如果企业尝试将社会化媒体变成公司销售和市场渠道,那他们就会冒着失去坦率沟通的渠道,同时也失去对消费者行为的洞察力。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化媒体而言,不仅仅是搞个把活动和进行基本对话这么简单。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对话不代表就企业因此便社会化了,如同我们把facebook,TWITTER或者其他分享按钮放置在网页上并不能令精致的内容神奇般的转变为可分享的经验。善于听,学,适应才是社会化媒体的真谛。善于听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商机。深度互动可以释放出换位思考和创新的思维。而行动和适应则会产生关系。
事实上,公司在媒体使用上,适得其反的例子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比社会化媒体更多。即便企业在社会化通路上预设自己的对话舞台,也不见得有多社会化。现实中,通过对大量社会化媒体案例的研究,已经令我率先领悟到所谓设定的社会化媒体商业运营的目标,其实在其执行过程中得到的是反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媒体有没有未来归结于它本身的价值。如果失去价值,那么费尽力气保持的朋友关系,粉丝关系和跟随者关系都将失去意义。前几年高速发展的社交网络现在的发展已经明显放缓。市场人士预测FACEBOOK今年的增长只有13.4%,而在去年这一数字是38.6%,前年则有90.3%。这一情况同样发生在TWITTER身上,2009年增长高达293.1%今年下跌到26.3%。单单从这一角度看,社会化媒体作为媒体,其可利用的商业价值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想象空间。
当然不要被我误导,人们还在不断的拥抱社交网络。但无可否认,人们对某一社交网络的注意力明显被分散了。消费者变得更为谨慎和现实。因此企业和公司应该更为有效的聆听,以判定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企业和公司发展,以及循序渐进的影响消费者体验。
全球网络指数调查机构发布的“第五浪趋势”报告,提供了消费者如何使用社交网络和技术的数据。在美国,16岁至24岁年轻人使用社交网络的数量停止增长,少数国家这一年龄段则出现下滑。报道还洞察到,FACEBOOK已经不能充当一站式互联网体验提供者的角色。
当然一份报告并不意味着判了社会化媒体死刑,但我们确实能感知到消费者的行为正在发生变化。
在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这段期间,facebook上的一些数据值得参考:
上传视频适度增长,全球增长了7.6%,美国增长了5%。
应用的安装量在美国下跌了10.4%,全球下跌了3.1%
发送虚拟礼物的价值已经比不上实物礼物的价值,美国地区下跌了12.9%,全球7.5%。
TWITTER也沦为了一个信息交易的场所,链接变成某种意义上的数字化变现手段。在内容分享上,每天关于产品或品牌的转发分享超过一次以上的占了45%,而转发中带有产品或品牌链接的占了34%。
同样的情况现在在国内社会化媒体市场已经有了一些苗头,已经开始有企业对我说,他们发现在开心网或者人人网上的推广效果低于预期,远远落后于传统的网络门户网站,微博上的推广虽然有效果,但已大不如前。从新浪二季度的财报数据看,微博用户超过2亿,单个季度增长6000万用户,而在一季度也不过增长了3000多万用户,发展的势头仍不减,似乎现在大面积出现国外市场那种社会化媒体商业化拐点还不太可能。不过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化媒体商业化道路要走,但不能忽视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沟通和洞悉作用,舍本逐末的强调商业化并不可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