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推墙

(2008-04-04 10:13:09)
标签:

杂谈

手推墙

孙甘露

    几日大风,灰沙迷眼,虽说这话透着气候变暖给人带来的情绪影响,但是没谁会把它看作当日的天气预报。不久前我套用娱乐界的“性、谎言、录像带”引发的新语汇——很老很无趣,亲朋好友喜剧性地将其视作老朽的自况,不免勾起一番自我检讨。

    我的同辈人都已步入知命之年,头二十年,大陆时髦知识女性的思想宗师波伏娃还有《知命之年》为译名的小说一册,开篇即说一男人夜里躺在床上,老是一手支着墙,生怕世界乘他入眠塌了似的。这个特别的经验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公众(包含研究者和看热闹的)通常不大关心个人单独的境况,那时候的词叫“境遇”,眼下人们热衷的是关系,也就是二人以上的事儿,坊间充斥的访谈和对话即是例证,一个人自言自语基本被视为病症。其实那时候也有个吓人的词叫“他人即地狱”。

    这说明了一个情况,这会儿没什么人能够自个儿待着,瞧瞧科恩兄弟那瘮人的《老无所依》,头上仿佛顶着一大片卷心菜叶子的巴维尔,大概就是一个新版的存在主义者,这个黏糊糊的发型部分出自萨特大行其道之后的七十年代。时代在感情坐标乐观的一面挖掘新风尚,奉献给堆满新面料、新光源和新肉体的T台,而把负面的影响留给不修边幅的观众,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依然不修边幅的人,这些自闭者,自行其是的人,像秤砣一样拽着远去的时代。

    诸事都被预言过,这还是比较委婉的说法,被誉为最时髦、最前卫的伦敦,多年前就有一位女性写过一篇作品,题为《来点儿歌舞》,没错吧?连关着的电视机都可以作证。我还勉强知道那些扭来扭去又唱又跳的生涩或者熟透的脸,至于他们含含糊糊地唱些什么,自周杰伦之后,基本上就不知道了;从他们表演时那健身式的摆弄自己肢体的模样看,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打算让别人听清楚。除此之外,所有那些混合着多重复杂元素的设计,影像乃至音响,每一季都传达着明晰的指向,这不由得令人想到近来那些高亢的、悲剧人物般的翻译家的言论所无意中揭示的那样,所有直观的、无需翻译的中国艺术,都获得了世界性的瞩目。

    能够被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能够含糊其辞着被明确辨认的,大概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诸多事物还包含着坚硬的、不被翻译的部分,宛如睡梦中扶墙的小说人物,那柔软而无助的形象。

 

原载2008年4月2日《上海壹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