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目而喜悦地走进外国文学之三

(2007-02-07 14:00:10)

 

陈村:拿着锅盖读书,倒映的光。

 

孙甘露:但是也迎合了当时另外一种阅读,就是说,像什么《半夜鸡叫》啊什么《高玉宝的故事》,我要读书么,一个农民的孩子,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然后是参加革命。或者这样讲我觉得受压迫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

 

陈村:受压迫是值得的。

 

孙甘露:好像是这样的,就是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讲。从今天来看它可能就是形成了一种紧张关系。它的这种反抗这种被压抑,它描述的就是变成一种有美感的东西。但是就当时的一个小孩子的认识来讲完全不是这一层的。

 

陈村:这一层其实离我们也很遥远,我们也不可能去吃这个苦也吃不了这个苦。

 

孙甘露:或者说,这种阅读被浪漫化了。

 

陈村:后来读书就读乱七八糟的。我当时读的有本书蛮好的。当时就是内部出版的,爱伦堡的那个《人,岁月,生活》。我当时读不大懂,但是我很有兴趣地看。看的时候我想,所谓的艺术家是这么生活的。感触很深。他们举重若轻的。在他笔下的那些人,有些我知道的,那些大人物的生活怎么还可以这样?我们从来没有经验来接触到这层人的实际生活。你读它的时候觉得,哦,他们在谈论什么事情,在看什么事情,他们是在做什么事情,彼此的相处。

 

孙甘露:《人,岁月,生活》我其实是在蛮晚才读到的。是在文化革命解禁了,外国文学开始大量出版了,但是我没有去排过队,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行列。后来也是,当然最早读到的是文革以前的50年代初出的节选的那种。

 

陈村:爱伦堡的《解冻》我也读过,但是我读《解冻》没有感觉。因为已经解冻了。远不如我读《人,岁月,生活》,就对我个人的冲击来说。后来我也翻过《人,岁月,生活》就没有当年那个冲动,就像我还买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当年的版本,从旧书的小商贩小老板那里买过。我去读它。我当年抄写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当然我觉得我重读它很亲切,觉得看到一个老朋友。但没有那种感动或者激动,那种激动怎么说呢,没有以前的那种。当时一看,哎哟。像被人家他妈当头一棒的感觉。有些人居然这么生活,思考。当时我还把那个第一册改过一个电影剧本。尽管当时是懵懂的不理解,为什么两个男人――其实在恋爱前是像预演一样――就是两个男孩他们很要好。改剧本时就是不理解,哎呀,那两个男孩你就不知道怎么处置它,又不是爱情又不是什么。这剧本……

 

孙甘露:其实如果现在找出来看一看应该是蛮有意思的。我当时读,当然是比较晚的,看到的《人,岁月,生活》。它是当时的感觉是一种回忆录式的,是一段回顾,沉思以前的生活。这个我觉得也是有一种启示作用。就是让你觉得你是在思考。这个我觉得是它最初给我的概念。一个文学作品是一个回忆录式的。但是当时觉得小说、回忆录都是一种作品。没那么分别的,包括诗歌都是一类东西。

 

C;对,有看已经很好了。

 

孙甘露:对,你并不会去分别它因一个体裁的关系才会有什么妙,小说或者诗歌的妙处。这个还没到这个。只不过是给你一种思考,就是你在沉思你过往的生活。这个呢也是一个有启示性的。就我个人来说,你的写作或者后来会在写一个什么,就是你在反观你写作的东西,因为它那个是一个作家写的么,那它跟他的生活有关思考有关,同时他也不断反思他的写作,这个是什么文艺思潮啊作家关系啊艺术家的关系啊什么的。这个我觉得对我来讲也是有启示的。

 

陈村:还有一种东西呢,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的著作,它是好,但是你会认同其中的一部分,不认同另外的那一部分。我不大认同第二册里面讲的很多德法关系啊等等。但是里面有一个其实可以独立成章的。叫安多纳德,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认识她弟弟,然后知道了一个姐姐叫安多纳德。像这些东西,是一种很温柔的爱。他们一辈子也跟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一样,马车交会一下,他们呢就是火车交会一下,对面列车有一个目光就是这个姑娘,但是他们永远错开的。那么这些东西也是很致命的。对你所谓的爱情观的影响,是很致命的,你会觉得虚空中的那些东西是那么的值得珍视,好象会有一种返照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那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你读了小说就到此为止。

 

孙甘露:就是这些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某些瞬间它影响你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后来你分析这个作品的时候所归纳出来的东西。

 

陈村:大于那些理论家来教导你。

 

孙甘露:它就是这样发生作用的。当然其实后来要这么接触作品是越来越困难了。

 

陈村:你已经过了那个时间了。

 

孙甘露:对。过了那个时间了,也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接触了。

2007.1.10

 

未完待续

原载《上海文学》2007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档案一种
后一篇:美的历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