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高在上
关于这部书,还有个在文学史上很有名的说法。托尔斯泰最初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其实是写了两部小说。一部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两条线索:一是安娜和渥沦斯基的这条线;二是列文和吉提的这条线。大家对这部书肯定都非常熟悉,可能还看过由此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后来他写着写着把这两个故事并到一个故事里去了,它的真伪我们无法断定,只不过是一个传说,但这是个非常有意味的传说。我们在阅读这部书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这个。它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巴赫的音乐,像是复调的音乐,两条线索,一个主要的,一个次要的,或者说你甚至不能确定哪个更次要一点,你只能在这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以及它们互相为对方做映衬的时候,你才发现它们的意义。
就像昆德拉对小说的很多研究也用音乐做比喻一样。其实小说中间有很多描写、铺垫,不是直接对一个事物做出判断的,而是用非常曲折的方法做出判断的。我举一个例子:根据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变的电影里面有一场在圣母院前面的广场狂欢的情形,很多艺人在那里叠罗汉。这是个过渡性的场景。有一个人走过,和叠罗汉最上面的那个人在打招呼:“看你高高在上的样子,那么开心,可苦了下面的人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过渡性的台词。如果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本身所描述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看的话,它又是有意味的。但它的艺术性在于,它的这种铺垫并不是直接走到某人面前去声讨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