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杂说0716
“惜售”情绪泛滥市场
金谷明
上周五,570亿元多一点的沪市日成交量,845亿元的两市日成交量,要找一个年内更小的量,就只有2月5日了。那天,沪市的日成交量是555亿元,两市相加是81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月5日那天,深沪两市创造了年内的第一个波段回调的底部。显然,从上周五的点位看,不可能是最近这一轮波段回调的最低点,要说点位上的位置,则是上周五为止当前这一轮反弹的最高,如果周一开始转入回调,那就是一个小波段的“顶”。“地量”见“顶”?开玩笑!感觉上本周初应当还有比上周五高点更高的位置,但也会有比上周五更小的日成交量。“地量”再创“新高”?也不是不可能,只要市场继续“惜售”,只要主力控制着大部分筹码,只要大指标股依然挺身而出;还有就是,只要宏观消息面上不出大的变动(这一条好象难以保证,本周三前后应当密切留意大盘去向)。
十多年以来,中国散户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就是,一旦股票被套,便多数不会止损,不会斩仓,直至股票“老死”或者“重生”。6月以来,已经有很多散户在走这条“老路”,跟以往不同的是,当前形势下大家更多了一个“理由”:现在不是大牛市吗?也有评论给大家打“强心针”:牛市当中,市场会帮你修正错误的。所以说,当前市场的缩量,应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惜售”情绪的泛滥,被套者多,“死猪不怕热水烫”。
周末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申银万国策略分析师陈李的分析报告显示,5月30日所在的那个交易周,呈现净买入的投资者只有两类,一是户均股票/现金总额低于10万元的散户,他们净买入合计约2900亿元;二是证券投资基金,净买入合计约800亿元。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构和自然人群体都呈现了净卖出。在这里,500万元左右以及少于500万元股票/资金量的,都是散户。也就是说,在短期的市场高点位置,只有两类人在买入——“不得不买的人”和“最不富裕的人”。公募基金不得不买,有发行申购就必须买入股票;而散户中,只有最小的散户还在买。根据陈李对交易数据的跟踪,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5月30日市场调整开始后,小散户和基金无疑成了“山岗上的哨兵”。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话,那么,“不得不买的人”控制着蓝筹股的大部分筹码,于是蓝筹股能涨,成份股指数走得强些,大盘整体跌幅不大;“最不富裕的人”则被动拿着大多数的所谓题材股、绩差股甚至亏损股,他们被动“惜售”,影响最大的就只有盘中的“赚钱效应”。
更不能忽略的是,即使是两市相加800多亿元的日成交量,其实也不是一个低的交易水平,更不是熊市的日交投水平。同样是总市值17万亿元上下的市场,人家还是全流通,还是T+0,港股日成交1000亿元左右,已经几乎天天在创历史新高。由此观之,A股即使继续缩量,也还是一个相对活跃的市场,问题是“赚钱效应”日见式微,而大家还是“惜售”,谈不上什么“极度悲观”,牛市的调整应当尚需时日,但盘面不会是“死水一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