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2005年财报显示,中国移动的彩铃业务收入34.23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303%,中国联通的炫铃用户也突破2194.9万户。进入2006年以来,中国移动的彩铃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WAP业务收入。
在此之前,韩国和日本的彩铃市场已经飞速成长,2005年韩国彩铃业务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80%。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彩铃业务发展十分缓慢,用户需求并不强烈。
易观国际认为,彩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发展迅猛而在欧美遭冷遇主要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消费习惯差异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需求层次差异。彩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向外界表达个人喜好、自我感受、彰显个性的途径。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用户对彩铃的需求实际上是出于第四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用户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人民正处于追求第四层需要的阶段,而彩铃正好是满足这种需求的途径之一。但在欧美发达国家,人民的需要层次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由追求尊重向追求自我实现演进。欧美用户对于彩铃这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心情或爱好没有必要去寻求他人的认知和认同。
其次,消费习惯差异。按照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者可以分成四大类:价格取向群体、一次性交易群体、品牌忠诚群体和攀比消费群体。由于彩铃具有显著的自传播效应,能够以一对多、几何级数发散的速度在用户中传播,因此当属于攀比消费群体的用户接触到其他用户使用的彩铃时便容易产生攀比的消费冲动。而在趋同心理作用下,会有越来越多用户加入到彩铃消费群当中。
攀比消费群体主要由年轻人构成,而彩铃彰显个性的诉求又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十分吻合,于是攀比消费群体成为了彩铃最大的潜在用户群。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攀比消费群体在人群中所占的比重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彩铃在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潜在用户群也相应地大于发达国家。
第三,东西方沟通文化差异。东方人的言行举止往往较为含蓄,而西方人则是敢想敢言、有话直说。具体到移动通信业务,西方人遇事总是选择电话直接沟通,而东方人则更愿意选择发短信。
近年来,应用类型日渐丰富的移动增值业务为东方人提供了更多间接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因此以短信和彩铃为代表的具有沟通和表达功能的增值业务在亚洲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欧美。短信能够满足东方人的间接沟通和人际交往需求,彩铃则成为东方人间接向外界传达个人喜好与心情态度的最佳工具。
《易视界——电信运营》指出,彩铃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要好于欧美是因为“需求层次”、“消费习惯”和“文化特征”三大关键因素对于中国市场均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而对欧美市场则基本是起负面的阻碍作用。
尽管“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两大因素对日韩的彩铃市场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宏观层面“文化特征”因素占据了绝对强势——共同的文化特征决定了东亚各国对彩铃都有强烈的需求。因此,三大因素的正负影响抵消后,总体上日韩移动用户的需求状况仍然有利于彩铃业务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