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邂逅似寻常,日久方知舟之量

分类: 心情日记 |
浪里邂逅似寻常,日久方知舟之量
我是被晓舟同志从浪里捞出来的兵,如今满血复活在新园子里玩得挺舒心,应该记录一下这段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四年前的新浪,还是汹涌澎湃的。那时我在浪里与晓舟相遇过,也曾有过互动,但终归不是很熟,他粉丝多,挺忙,而我近几年因工作繁忙很少上博,懒散到与博友的走动几乎为零,所以我们只能算是似曾相识的新浪文友。
博友群里,似水若烟是我的好友,三个月前提到新浪博客恐有关张之意。我的文字虽大多是流水账不值价,但开博十几年,数百篇所谓文章却也是一段人生记录,敝帚自珍,自然要回去看看。岂料,登录进去之后发现浪博已处于半瘫痪状态——很多博友的博客不仅文章看不到了,连首页的头像都没有了;不仅不能给别人的文章留言、评论,连以前旧文下面的评论也都不见了;更让人无奈的是,总是显示系统维护中,我想再发一篇新博文出来竟是不能了。从前博客互动的种种欢乐尽皆失去,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唯一的安慰是,过去的纸条还能看到,有过纸条来往的博友还能互相发纸条。不知是感觉无处话凄凉,还是仅存的纸条珍稀到不忍浪费,看到还有晓舟同志的纸条在,我便发了一张过去:“听似水若烟说,博客即将关停,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特意提到似水若烟,是因为晓舟那篇《找谁索饭》还能读到,文中提及她,想必我们有共同的文友,晓舟会重视些。晓舟很热情,他说他的博友团队正在想办法,大家一起商量商量,于是我们加上了微信。
我加入“晓舟同志博友团队群”之后,鼓捣了一篇博文想发出去,不料由于久不发博已处于半封状态,就是发不出去。我在群里说了这事,其他人都深表同情,唯晓舟说了一句“你住在北京海淀,离新浪总部直线距离应该不超过三公里吧,上门去找他们开封便是”。我心里骂他阴阳怪气,但文字上却说“我哪有这个能耐哟”。晓舟说,那好吧,我明天帮你过问一下。
话说过后,我没当回事。心想,这晓舟口气太大了,就算你文章写得好,抑或当过什么干部,也不能指挥得动新浪吧。然而,第二天上午晓舟给我发来微信更让我吃惊,他说:“协调好了,你可以发博文了。”啊?真话玩话,我上网一试,神了,我果真能把博文顺利发出去了!
惊讶之余,我更加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神秘人物?人在江苏,竟然还能让浪博编辑部为我单独开个小门?晓舟不语。有群友告诉我,晓舟乃浪家编辑部封的“意见领袖”也,他曾两度举办新浪博友线下研讨会,会议情况不仅得到新浪网“官方微博”重磅报道,且领到浪家礼品颁发给与会者。
我这才知道,原来晓舟同志是在浪博里一位风云人物呢,只怪自己肉眼凡胎不识真人。怪不得浪博低迷到这种地步,还有几十名博友围绕在他身边商讨如何应对“时局”。
这是我第一次领教晓舟之“量”——原来此君神通广大颇有能量!后来,随着与晓舟老师的进一步交往,其能量越发令我惊讶不已。
面对浪博的半死不活,团队成员议论纷纷,却拿不出一个最佳方案。晓舟老师决定先派侦查员去几大平台试试水,看看有没有好的突围方向。我领命前往360个人图书馆,结果发现该平台原创作品很少,大部分馆友都是转载和收藏已有的文章,与我们以原创为主的需求不相符。同样,金融网等另外几家平台虽有文化栏目,但都不能满足博友们自主发博和能够互动的需要。说白了,别的平台根本不是博客那个味。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某日下午晓舟发出“群主令”,要求大家晚上八点集中开群会。是晚,晓舟告诉大家一个特大的好消息:经与江苏众声网站协商,该网站将专门开发一个“卯酉河博客”平台,供大家无偿使用!
厉害了!在网易、新浪都对博客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晓舟竟然能够与一家网站谈成专为我们架设新博客平台,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啊!开辟博客园需要占用网站资源,而博客又是非盈利性质的,能争取到网站的支持赞助,这得是多大的面子!我再一次领教了晓舟老师的人脉资源和超强能量。
十天,仅仅用了十天,卯酉河博客平台就开始试运行。
当新博客平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震惊了:不是新浪,酷似新浪,评论、回复、纸条、推荐功能齐全,胜过新浪!图文并茂、栏目齐全俨然是新浪时代之后涌来的一股后浪!
一个刚起步的博客平台,为什么能够起步就气势不凡,给人一种高品位感觉呢?晓舟说得很含蓄:深耕新浪博客十年,它的优势及弱项,应该研究透了。我问过他,是你在亲自设计和构架吗?晓舟说,他只是代表博友团队在编辑部的“参与管理者”之一,如果说新平台有成绩,应当归功于网站的领导重视和技术人员的钻研能力。他这种阅历的人,说话真是滴水不漏。
事实上,晓舟“管理者”抓得很严很细,注册登记、内容审核、文章质量一着不让。他说,要把卯酉河博客当作一份高品位的电子杂志来办。他主张,文学类文章要文气,其他栏目文章要接地气。对于博友不够完美的文章题目,他常常会字斟句酌,提出修改意见,很多文章题目经他一修改,更加贴合文意,也更吸引人了。博友们也都很感谢晓舟的“改题润色”。
晓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曾向团队里的老师打探过。北京博友杨自记告知“他是位作家”。其他人我不太熟悉,但听团队成员断断续续聊天,说他们引以为傲的两次文友聚会盛况,知道晓舟是一位极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人。
前不久读到陈万荣记者写的《又见晓舟》,我才对晓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晓舟年轻时是位宣传工作者,他不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14篇作品,而且摘取过人民日报新闻竞赛一等奖桂冠。退休后他转向写文学作品,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再从他的相关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似还有担任过企业领导的经历。哦,他的经历阅历存量很大,无怪乎他的学识与见识非同一般。
前几天,晓舟与我商议,推荐优秀学生作文,请知名作家帮写评语,以给博客园地添加一道特色。我从学生那里约了稿转发给晓舟,他认真推敲每一个细节是否合情合理,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天啊,对一篇小学生的作文这么认真,认真到全文必须丝丝入扣,严丝合缝,我这个语文老师也没做到啊。
修改好的文稿转给著名作家东瑞,东瑞老师与晓舟同样认真,竟然写了七百多字的评语,简直就是一篇评论文章了!我不由得感叹:原来,成功的作家们真的都是如此勤奋而严谨的!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晚辈的那种爱护。
此博文发表之后,我忍不住借花插瓶发了朋友圈,把与二位老师交流中的感慨嘚啵了一番,其中也讲到晓舟对此文稿的贡献。不料,晓舟看到我的朋友圈后立即发来指示:“马上删这条信息!咱们要做的是让读者看到小作者有多棒,而不应讲编辑给人家怎么修改的。须知,编辑的作用就是给他人做嫁衣。”
浪里游荡多少年,不登小舟不知量。晓舟之量,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