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去北京植物园,沿着沟底栈道往山坳深处走,忽然听到水洼中有蛙声此起彼伏。才是初夏,已有青蛙在这水中安家了。
忘记有多久没有听到蛙鸣了,似乎已有多年。记得原来的马路边都是明沟,雨后沟里便会有蛙鸣传出。如今的明沟都已改造为暗沟,那蛙鸣便也随之消失了。
再往久远的记忆中搜寻,脑海中是上小学时,校园边上有两个大水塘。水塘很深,里面布满长发般凌乱的水草,据说淹死过孩子,所以学校规定不许孩子们到水塘边去玩。
我却总是抑制不住好奇心,顺着塘边土坡下来,蹲在水塘边,看水草中游来游去的小鱼苗,偶尔还会有弓着背弹跳的小虾。靠近岸边长长的水草上停落着很多极小的小蜻蜓,多半是浓艳的孔雀蓝或淡淡的绿色身子,两对细小透明的翅膀,或独自在草叶间飞舞,或两两互相勾绞着尾巴比翼双飞凌波点水。水草中间有时会看到一团一团的蛙卵,还有条状的卵缠在水草茎上。后来才知道,那不规则的团状的是青蛙卵,那一条一条的则是蟾蜍——俗称癞蛤蟆的卵。
用不了多久,再去池塘边,卵已经不见了,看到的是一个个黑色的小逗号,甩着长长的尾巴,稚拙地在水里快活地游。伸双手猛地一捧,手中便捧起一些水,还有几只小蝌蚪,仔细看,大如黄豆芽的,是蟾蜍的;小巧如绿豆芽的,便是青蛙了。水从指缝中漏掉,只剩下小蝌蚪不安地扭动着柔滑的身体。我伸手又把它们放回到水中,看着它们渐渐游走了。再过些日子,这些小蝌蚪长出了后腿,变成了奇怪的样子,这时再想捧起它们,就很难了。
夏日里雨水总是格外多,某天大雨后从池塘边走过,忽然间看到无数密密麻麻的小青蛙——准确的说,应该是小蛤蟆,成群结队地爬上岸,跳跃着前进,转移到路边的沟渠中了。这些小蛤蟆似乎受到什么统一的号令,义无反顾地前进,如果你设置障碍挡住去路,它们也会绕过障碍物前进。浩浩荡荡的队伍会让你感叹其繁殖能力之强。迁移到了水沟中,它们就很少再出来,只在雨后或夏日的晚上,潜伏在有水的低洼处发出一声声鸣叫,此起彼伏,一呼百应。
……
直至某个夏天,忽然感觉少了很多东西——不再有蝉鸣蛙噪的夏日,似乎也就失去了些色彩。
如今,久违的蛙鸣又响起了,不禁感慨:这样的夏天,才又有了夏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