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天的“海口市VS兵库县队际赛”结束了,偃兵熄鼓了,又似乎意犹未尽。下午在家中沉睡,醒来发呆,想了很多,好像跟这次赛事有关,又好像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
如何看待差点:
国内没有像样的差点体系,平日大家说的差点统计办法也不一样。我记得刚刚打球不久,就听一些前辈谈到差点,也好奇地问过怎样计算差点。不记得是哪位前辈跟我解释过,不是很系统,他只是让我把平均20场的杆数减去球场的标准杆,得出的就是自己的差点。我大概把这一概念保持了十来年。
后来应邀去加拿大BC高协邀请,参加BC省第104届业余公开赛,了解到欧美国家的高尔夫协会(纯民间的)都是靠差点制为会员提供服务和会员管理的。也多少了解到“差点”的计算和统计是有一套固定的方法的。这个公式我不记得了,大概是平日杆数与球场难度系数相关联所得出数据。目前国内最具球员规模的差点系统就是“中国移动大户高尔夫俱乐部”所建立的差点系统,但这个系统缺乏与会员的密切交流,多少流于形式。但计算方法近似,不知道球场难点系数他们是怎样计算的,但得出的差点普遍比我上面说的“平均杆数”计算出来的数据显得低出很多。比如一个单差点(平均杆数不超过标准杆10杆)的球员,在这套统计方法中,就可不止是“单差点”,有可能是零差点甚至是负差点。记得06年刚刚参加“中国移动”的赛事,两三场比赛过后,我的差点竟然是“-2”。当时就很奇怪,因为那两三场比赛自己的成绩中并没有打出低于标准杆的,都是74至80杆的成绩.
这次兵库县的日本球员报来的差点,赛前把我们吓了一跳,好几个是零差点和差点1,2的,加上都是三十岁以上的“老球坯”,我想就我们这些“单差点”海口队员是不能与之抗衡的。所以在为日本球员接风的晚宴上,我代表海口球员致辞时表达得非常低调。经过两天的比赛,结果是我们海口队大获全胜,比分是12.5比3.5。
问题出在哪里?不是日本方面有意报低差点,而是我们使用的差点计算方法不一样。我们通常都是计算平均杆数,而人家是按照公式得出来的。哪个差点更能说明球员状态呢?我说不好。
有个有趣的事情,我们的球会,俱乐部大多没有给会员建立差点系统,这让我们的球员出外参赛报差点非常随意,有时甚至弄虚作假。道理很简单,差点越高,你在差点制赛事中就能取得好成绩。比如一些名牌汽车举办的车主赛,就是采用差点制。本来是单差点的球员,报个10以上的差点,加上国外参赛,业余球员通常使用白替(6000多码),使得我们的参赛球员轻而易举就拿到好成绩。最后造成赛事举办方直接DQ中国球员的成绩,认为是球员虚报差点。总之,中国的高尔夫还是“初级阶段”,乱象丛生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看待成绩:
这次兵库县来访的球员是从兵库县150家球场俱乐部选拔出来的,不能不说是高手。而且赛前日方透露的球员差点,真是让我们不敢轻视。有差点零的,还有几个差点是1或2的。就我们本地球员基本上算是单差点,从差点上已经看出差距了。但为何经过两天的比赛,日方怎么会以悬殊比分败北?12.5比3.5。我看就是差点系统不一样,其实我觉得双方水平旗鼓相当,之所以客方输的如此之惨,有三点似乎可以引以为戒:
第一,异地作战。业余球员到异地参赛,大致会有三到五杆的误差,这还是保守地说。如果适应性不强,骑三轮也不足为奇。而且失误的关键是果岭,ON果岭的战术选择;果岭速度的适应程度都是原因。
第二,战术配合。这次兵库县的第一天组合都是强弱组合。跟我们本地球员相遇,一进入战斗,就行成“二打一”的局面。因为我们的搭配比较平均,相互间的差距并不大。比如和我们组合对抗的,日方年轻球员曾是关东地区的前十名,动作简练规范,心理素质也好。但他的搭档和他的水平差距太大,OB,下水,蛙跳,严重拖了他的后腿。即使再强的高手,被夹杀也会逐渐失去节奏。
第三,轻敌。这次来访的日方球员有些人一二十年前就来过海南,而近年却很少到访。没有想到海口还有这么一支能打硬战的队伍。否则不会在排兵布阵采取如此大意的举措。
是不是上述原因,这都是我瞎猜的,日方来的球员虽然是业余球员,但几乎没有低于十年以上球龄的,这次如此惨败,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