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真格的,我落伍了

(2010-07-11 01:06:28)
标签:

不顺

纠结

疲态

触动

练球

技术

分类: 乱弹

说真格的,我落伍了
(图片来自网络)

 

      自父亲离世之后,我基本上诸事不顺,扪心自问,可能未尽孝道,得罪他老人家了吧?父亲没有对我有过过高的期望,他本人也不是有什么奢望的人,除了心中的“主义”坚定不移,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和养鹩哥了。其实,我除了心中没有“主义”之外,其他爱好也谈不上。没有奢望,得过且过,环顾周边的好友,大多事业有成,起码每天都在忙着,而我呢?无所事事,就外在的情况相比较,我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废人”,起码还要算个“穷人”,一个不思进取的人。

     我不是要在这里忏悔,我内心的纠结和煎熬,并不想来给光顾我这片田地的朋友们“分享”。我只是想说些真格儿的实话。

 

     心理纠结的时候,说话容易不着边际,为了靠些谱,我来说说球。这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

     我很佩服博友老詹同学,他能坚持记录自己的练球历程。可贵的是他的这些记录可以给众多球友以启迪,以激励。我做不到,懒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疲了”,或者说“麻痹”了更准确一些。

     我这一拨业余球手,是比较早接触高尔夫的,当时国内还没有球员职业化,从接触入门,到下场打球多是靠自己捉摸,看一些录像资料或是粗浅的入门书籍。混到单差点靠的是在球场上长期厮混,玩物丧志就是本钱。有个当时比较流行的话:“生意好了球烂了,球好了生意没了”。国内职业化初期,职业球员大多是球场的低层工作者出身,像吴伟煌放弃生意投身职业球员的少得只有他一个。早期的职业球员为了生计,根本无法专心练球,他们练球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练习场,实战经验不多,下场和我们这些整天泡在球场的“球痞”较量,胜负各半,他们确实没有绝对的胜算。

    2000年以后,高球的逐步普及,特别是一些“富二代”青少职业球员的涌现,着实把国内职业球员的水平带动起来了。未来几年,职业球员的水平自然要和业余球员拉开差距。我们这些“球痞”再想轻松战胜职业球员已经成为奢谈。

 

    职业球员的进步,必然也带动业余球员的提高。一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包括国外一些名牌教练也来到这个“新生市场”来分杯羹;二是练习场和球场的相互交叉练习,使得后来的业余球手变得技术越来越全面系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身边的几位小弟,他们近一两年的进步飞速,一方面是他们的勤奋,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加强了科学地学习技术理论和名师的指点。这正是我们那一代“球痞”严重缺乏的。我们还在“吃老本”,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自己在这些小弟面前已经没有“老本”可吃了。

 

    7月4日,加州水郡,三友老弟18洞7个鸟彻底把我打懵,打懵的不是这7个鸟,而是稳定的长杆发挥和短杆技巧,不是单纯地靠经验,而是经验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近乎完美的发挥,让我看到差距。为了验证老弟的进步,我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和他飞往西安,接下来在亚建的四场球,让我真切感到自己的落伍。三友除了第一天有两个OB没有解决好以外,在后两场球都是每天都有两个OB球的状态下,凭借短杆技巧全场在77杆以下完成。而我四场球,77,84,81,86,越打越差。

    迪老弟,也是近来在上海狂练,和职业球员密切切磋。球技也是恢复到巅峰状态。而冬冬老弟和我的情况差不多,不练不学,结果被三友和迪两位老弟打得满地找牙。

    我不再敢轻视“技巧型”球友了,我轻视学习,抱残守旧,西安之行给了我血的教训。

 

    今天周六,小弟本来约我到CBD,后又改到华科,同组除了小浩是“技巧型”之外,都是老球痞。我很适应这样的组合,在前三个洞都打成加一的情况下,全场还能75杆完成。全靠小浩没有正常发挥。如果他也能像三友、树新、嘉川那样打出“技巧”来,我就不好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德国还是英国
后一篇:圣地大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