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克尔森令人遗憾地再次失去了美国公开赛的冠军奖杯。
我没有坚持看完第四轮的比赛,还有三个洞结束,我睡着了,模糊的意识中觉得米克尔森应该能拿到第一个美国公开赛冠军。
因为他领先;
因为他的技术精湛;
因为翼脚球场算上他半个主场;
因为他为此次赛事准备得最为充分;
因为老虎去了,球场里他的粉丝最多;
因为我觉得冠军非他莫属,所以我几乎是觉得已经毫无悬念地睡着了。中午醒来,看手机上的3888信息,我傻了!
米克尔森输在“心劳”,他太想赢,结果反而输了。从天堂到地狱,对他而言,就是一段短暂的心理历程。凭他的实力,即使打不到标准杆,也能保住柏忌,结果是72洞唯一的一个双柏忌,让他悔恨一生。
有过竞技高尔夫经验的球手,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当追忆这段心理历程时,多数人会这样描述:“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真的是“空白”吗?不是!而是脑子里想的太多,各种杂念全部拥塞在那一刻的脑海里,没有头绪,不知如何是好,最终导致行为上的失误,动作失常。
空白也好,崩溃也罢。其实就是心理压力的承受极限,因人而异,表现形式也不同。自身经历和观察使我发现再强悍的人(外表和内心)都难逃这一劫。竞技的同组球员,不管是重大比赛还是设赌较量,一旦出现数洞顶平,难分胜负的局面,考验一个球手的“抗压能力”的时候也就来了。这个时候,你会特别在乎外界的干扰;在乎同组其他球员的表现;在乎自己的判断能力;在乎自己的每个动作细节。总之,你“心劳”了,你就变得很“拙”,出乎意料的“拙”。
我多年前就跟球友交流过,高尔夫是自己跟自己比,十八个洞,几十杆,数小时,一个OB让你心灰意懒,转过下一洞一个小鸟又让你心花怒放;心情随着进程跌荡起伏,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寻找“平常心”变成了安慰自己和他人的“官话”。
我没有机会见到有关专门论述高尔夫运动方面的心理专著。想想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也太难了,著作人不单是运动心理专家,还要是个高尔夫的顶尖高手(起码得是个巡回赛的职业选手)。不然很难说明白不同性格的选手心态。
调理竞技心态,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我不敢放狂言我懂这门学问,但多少有些心得可以跟大家交流:其实说某人球打得好,心态好,并不是通常说的“平常心”,“平常心”容易让人理解成“不在乎输赢”,这种心态过于超脱,其实也属于惰性心理。我觉得要想打好一场关键性的比赛,树立必胜的信念是第一位的。就拿TIGER来说,每每进入决赛轮,他多会后起直追地拿下冠军,胜在心理,胜在气势。他的出现如虎下山,一记好球他会挥拳怒吼,敢打敢拼,把观众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他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拥戴,原因就是他把原本一向讲究“文质彬彬”的贵族运动,变成了竞技角斗,撩拨得观众也成为狂热的啦啦队。
我想米克尔森能象老虎一样再多那么点儿“霸气”,再多那么一点儿必胜的信心,这届美国公开赛就是他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