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电视版的“人肉搜索”行动
(2008-11-01 01:39: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节目形态 |
“10亿人帮您寻找!”这是浙江卫视“寻找王”栏目的招牌口号。这个栏目从8月26日开播以来,相继播出了寻子、寻妻、寻父、寻友等富有情感色彩的节目,也播出了寻医问药、追回大学通知书等服务性节目,还播出了警方通缉令等重要情报信息等。“寻找王”首日播出,从18点节目开播(栏目时长不到半小时)至20点,即接到全国观众的热线电话、短信、传真超过100条。随后几天,观众反馈持续上涨,不仅在播出时段异常热烈,而且全天各时段均接连不断。收视率方面,开播第一周,杭州网从第24位跃至第3位,全国网从12位升至11位,最高时第9位。
主办者将“寻找”作为该栏目特质,并由一向从事“调查采访”的新闻部记者来操作“帮忙寻找”,这是一次显著的转变。
新闻产品创新的策略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寻找王”栏目选择了差异化策略。它既是一档新闻类栏目,但它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存在很大差异。
1.选题内容方面。
主办者主张,只要具备可供“寻找”的特征要素,记者都积极免费为其“跑腿”搜寻,这样的采访准则似乎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判断。举例来讲,寻人启事有什么新闻价值呢?这个人又不是新闻人物,现在竟动用作为公共资源的大众传媒为一个普通人播发失踪信息,并派记者实地搜寻。如果说当年在新闻栏目中播出首条寻人启事曾让新闻界感到新鲜,那现在“寻找王”栏目将寻人启事经常化的做法还是新闻吗?笔者认为,利用新闻栏目播发寻人启事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新闻概念不是一回事,本质上它是新闻媒体向社会提供的一种信息增值服务。
“调查真相、传播事实”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社会义务,也是记者的日常工作,但“寻找王”强调的栏目特质——“寻找”概念则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以往记者深入采访调查,其利益诉求很明确,只是想得到真相(信息);现在“寻找王”栏目记者的任务宽泛多了,不仅“寻真相”,还要“寻人”、“寻物”,比如为母亲寻找走失的孩子,为打工者寻找他人冒领的工资卡,等等。可以说,从“调查”到“寻找”的转变正是差异化策略的具体体现。
2.生产方式方面。
常规采访过程是记者搜寻线索—联络当事人或知情人—面对面提问和求证—搜集相关物证和人证—材料取舍与写稿—制作并播发。可以说,最终播发的新闻作品是记者本人调查的成果,是该记者向受众提供的享受独立版权的信息产品。
“寻找王”恰恰突破了这一点。虽然栏目组有30余位记者,但“寻找王”却特别将“10亿人”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出“10亿人帮您寻找”的概念。作者理解,若“寻找王”是一个品牌,那10亿人的共同寻找就相当于产品制造业的外包行为。30余位记者与10亿受众一起,以“寻找王”品牌为载体,共同实施了一场电视版的“人肉搜索”行动。
3.新闻产品的附加值。
浙江卫视“寻找王”栏目面向全国观众,率先亮出“打造中国最大的电视寻找平台”口号,无疑引起了电视界的瞩目。它依托业已形成的覆盖优势,通过定位“寻找”,努力为全国观众服务。每天播出的整档栏目就是一个产品组合,其中的每一条节目是一个独立的新闻产品。那么,“寻找王”到底能为电视机前的您提供那些增值服务呢?
笔者认为,如果一条新闻报道给观众提供了新情况、新知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那就达到了基本的传播目的和服务效果。更进一步讲,如果新闻报道里的新信息、新情报还能有效地帮助观众,改变他的生活生产行为,那就真正实现了增值服务,意味着新闻产品本身具备了附加值。例如,通过收看交通新闻避免了开车走弯路,通过收看经济节目使个人赚了钱,通过收看健康栏目找到治病的秘方,通过关注房产报道使家庭不动产投资增值,等等。
同样,“寻找王”找到了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即一切与“丢失”和“找回”有关的事务。对于诸如独生儿子走失后心急如焚的母亲、十年苦读考上大学报到时却丢了录取通知书的学子、地震重灾区失去联系的亲友等,“寻找王”敞开胸怀、热情帮助,以卫星电视强大的覆盖优势,为民众架起连接天南地北的彩虹桥。请注意,这可不是对空气广播,而是实实在在帮人,帮助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对象,它更牵动着全国10亿观众的爱心!10亿人关注一个人、帮助一个人,对当事人而言,这样的节目多有用,多有价值,与常规新闻节目相比,差别有多大!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人民网——《新闻实践》)
主办者将“寻找”作为该栏目特质,并由一向从事“调查采访”的新闻部记者来操作“帮忙寻找”,这是一次显著的转变。
新闻产品创新的策略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寻找王”栏目选择了差异化策略。它既是一档新闻类栏目,但它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存在很大差异。
1.选题内容方面。
主办者主张,只要具备可供“寻找”的特征要素,记者都积极免费为其“跑腿”搜寻,这样的采访准则似乎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判断。举例来讲,寻人启事有什么新闻价值呢?这个人又不是新闻人物,现在竟动用作为公共资源的大众传媒为一个普通人播发失踪信息,并派记者实地搜寻。如果说当年在新闻栏目中播出首条寻人启事曾让新闻界感到新鲜,那现在“寻找王”栏目将寻人启事经常化的做法还是新闻吗?笔者认为,利用新闻栏目播发寻人启事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新闻概念不是一回事,本质上它是新闻媒体向社会提供的一种信息增值服务。
“调查真相、传播事实”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社会义务,也是记者的日常工作,但“寻找王”强调的栏目特质——“寻找”概念则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做个比较:以往记者深入采访调查,其利益诉求很明确,只是想得到真相(信息);现在“寻找王”栏目记者的任务宽泛多了,不仅“寻真相”,还要“寻人”、“寻物”,比如为母亲寻找走失的孩子,为打工者寻找他人冒领的工资卡,等等。可以说,从“调查”到“寻找”的转变正是差异化策略的具体体现。
2.生产方式方面。
常规采访过程是记者搜寻线索—联络当事人或知情人—面对面提问和求证—搜集相关物证和人证—材料取舍与写稿—制作并播发。可以说,最终播发的新闻作品是记者本人调查的成果,是该记者向受众提供的享受独立版权的信息产品。
“寻找王”恰恰突破了这一点。虽然栏目组有30余位记者,但“寻找王”却特别将“10亿人”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出“10亿人帮您寻找”的概念。作者理解,若“寻找王”是一个品牌,那10亿人的共同寻找就相当于产品制造业的外包行为。30余位记者与10亿受众一起,以“寻找王”品牌为载体,共同实施了一场电视版的“人肉搜索”行动。
3.新闻产品的附加值。
浙江卫视“寻找王”栏目面向全国观众,率先亮出“打造中国最大的电视寻找平台”口号,无疑引起了电视界的瞩目。它依托业已形成的覆盖优势,通过定位“寻找”,努力为全国观众服务。每天播出的整档栏目就是一个产品组合,其中的每一条节目是一个独立的新闻产品。那么,“寻找王”到底能为电视机前的您提供那些增值服务呢?
笔者认为,如果一条新闻报道给观众提供了新情况、新知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那就达到了基本的传播目的和服务效果。更进一步讲,如果新闻报道里的新信息、新情报还能有效地帮助观众,改变他的生活生产行为,那就真正实现了增值服务,意味着新闻产品本身具备了附加值。例如,通过收看交通新闻避免了开车走弯路,通过收看经济节目使个人赚了钱,通过收看健康栏目找到治病的秘方,通过关注房产报道使家庭不动产投资增值,等等。
同样,“寻找王”找到了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即一切与“丢失”和“找回”有关的事务。对于诸如独生儿子走失后心急如焚的母亲、十年苦读考上大学报到时却丢了录取通知书的学子、地震重灾区失去联系的亲友等,“寻找王”敞开胸怀、热情帮助,以卫星电视强大的覆盖优势,为民众架起连接天南地北的彩虹桥。请注意,这可不是对空气广播,而是实实在在帮人,帮助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对象,它更牵动着全国10亿观众的爱心!10亿人关注一个人、帮助一个人,对当事人而言,这样的节目多有用,多有价值,与常规新闻节目相比,差别有多大!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人民网——《新闻实践》)
前一篇:披露《幸运52》停播的真正原因
后一篇:湖南卫视探路“快乐慈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