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丑女无敌对电视学界业界的启示与思考

(2008-10-20 16:53: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卫视资讯
10月19日,“《丑女无敌》影视现象”研讨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酒店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湖南卫视和响巢国际联合策划。主要嘉宾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评论家张颐武,清华大学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舆论研究专家喻国明,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姜欣,新浪网副总编辑闻进(女士),飞乐娱乐集团副总裁兼文化评论人谭飞,响巢国际总经理刘文武,响巢国际副总经理郝晓江,响巢国际策划部主任陈烁(女士),导演张黎,《丑女无敌》(第一季)导演张峰,编剧盛和煜、韩扬等人。

      讨论会上,嘉宾们针对“丑女文化现象”、“丑女背后的制作秘密”、“《丑女无敌》植入营销模式”、“《丑女无敌》的季播设计”等话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湖南卫视与响巢国际影视公司联手打造的本土制造励志喜剧《丑女无敌》(第一季),自2008年9月28日播放伊始,走势凌厉,仅第三日便攀上收视顶峰并持续11天创造全国收视份额第一的佳绩。高收视、高热度,聚集了众多眼球以及各界支持和种种争议之声——首次与国外媒体集团进行全方位合作、引进国际版权;首次引入美剧季播概念,初步具备季播雏形;以植入式广告来改造中国电视剧营销模式;以“四不像”(非情节剧、非情景剧、非肥皂剧、非栏目剧)的类型开拓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新空间——《丑女无敌》第一季的种种商业操作和产业模式探索,会给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何种可能性?

      新浪网的副总编辑闻进女士表示了对一个现象的困惑:在她眼中有诸多不完满之处的《丑》剧,在关注度极高的情况下、在眼光挑剔的网友间却没有激起强大的讨伐声浪,种种声音更多的是真诚热情的意见和建议,网友围绕《丑女无敌》(第一季)的热烈讨论表现出难得的“宽容”,这种理性、宽容的态度是罕见的、特别的、值得关注的。之所以能有此效果,第一,想必与湖南卫视、响巢国际一开始便在网上与观众积极沟通的开放性姿态有关;另外,这一现象也折射出《丑》剧的主体观众群——年轻一代电视观众(包括白领、职场新鲜人等与网友族群吻合的观众群)对娱乐文化更成熟更宽容的心态。

      如今,《丑女无敌》(第一季)以高调的亮相、惊人的成绩即将华丽落幕,同时《丑女无敌》(第二季)将筹拍,将《丑女无敌》延续下去,为此,湖南卫视、响巢国际在世纪金源大酒店举行了“《丑女无敌》影视现象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在京媒体等参加,旨在发掘丑女外表下的美丽,分享收视无敌的秘密,共同总结得失,期待专家、媒体、观众对《丑女无敌》(第一季)这个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新生婴儿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第二季以及更长久的后续剧集创作出谋划策,共同繁荣我国本土电视剧制作产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评论家张颐武,清华大学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人民大学教授、舆论研究专家喻国明,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姜欣,新浪网副总编辑闻进,飞乐娱乐集团副总裁兼文化评论人谭飞,响巢国际总经理刘文武、副总经理郝晓江、导演张黎、著名编剧盛和煜等出席了研讨会,从电视产业、娱乐文化产品的社会意义、价值取向、情节故事、商业操作等各角度对《丑》剧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其引发的话题引入了更高端的层面,为中国电视剧制作史上首部季播剧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一种尝试:这是一部怎样的剧?

      如同制作人刘文武先生所说:《丑》剧第一季的风格就是“不设定”——不设定剧集类型、不设定演员表演风格、甚至女主角最终美丑的走向,也留待日后再说。“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一个统一的模式。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能够总结第一季的格式,第一季观众的反响、观众的批评、观众的肯定来做我们以后的戏。”

      文化评论人谭飞给《丑》剧起了个颇出人意表的名字——“反特剧”,即“反特别漂亮,反特别的传统,反特别的跟过去一样 ”,因此,在电视剧泛滥成灾的各个电视频道中,它能够脱颖而出、抓住观众眼球,也属必然。谭飞形容响巢国际与湖南卫视购买国际版权的这一举动“非常大胆”。墨西哥版《丑女贝蒂》的版权卖遍世界三十几个国家,其中就包括有着广泛影响、在国内接受度极高的美剧版,作为在成熟工业模式下操作出来的产物,谭飞戏言中国版和它们的比较就像“中超和英超的区别”,因此,第一次吃螃蟹的中国版与经验极为成熟的美国版之间被做对比被找到粗陋的地方不可避免,而中国版《丑女无敌》的关键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探讨的可能——这种从产业架构出发的尝试是否可行?它该如何继续下去以便进入更加成熟的运作?

      大争端:“丑女是否变凤凰”和“植入广告”

      《丑》剧女主角曝光之后,曾引来一些争议:反对者认为选了一个“美女”扮“丑”,是一种造作;而支持者则认为:没有人真正愿意看“丑女”,之所以对这样的题材感兴趣,是出于抱着“丑女终能变凤凰的”的期待心理。

      据刘文武先生介绍,在世界各国的《丑女》版本中,只有美国版和越南版是真正丑女孩,而其他国家都是选择了美女来扮演这个角色。中国版何去何从,湖南卫视、响巢国际也曾经过了几个月的痛苦犹豫,最终方作此选择。对于这一结果,与会专家从专业角度做出了肯定:作为一部预计拍摄400集的长篇季播剧,必须为自己的灵魂角色发展预留空间。《丑女无敌》第一季的40集只是一个开端,无论从故事、情节、甚至角色的设定都未完全展开,就如同一个引子,没有具体的指向,后面如何进行,观众的互动参与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包括主角是变美还是一直丑下去,都将由观众的喜好决定。其实无论主角是美是丑、走向如何,最重要的,还是要在“美、丑”概念的对比中植入更多的精神内涵。

      电影中屡见不鲜的隐性广告早已令中国观众习惯。与其说目前观众对《丑女无敌》(第一季)首次尝试的品牌植入广告有所抱怨,倒不如说《丑》剧中的广告植入方式还远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感。即:这不是一个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一个该怎么做好的问题。正如清华教授尹鸿所说:商业模式在《丑女无敌》(第一季)剧中的植入对产业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但对于一个文化产品,它必须以不伤害到剧情、不妨碍观赏为前提。人大教授喻国明则说得更加明确:判断植入广告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植入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是否植得有“润”度(更圆润),是否能够在成功的商业操作下,成为为剧情增亮、增值的元素。如果能够把这一点做到位,植入广告未尝不能打造成为成功的个性化品牌。北大教授张颐武则对比日本“萌”文化产业的发达、肯定了成功的电视剧商业操作对拉动经济大有可为,值得从产业的角度去扩展外延,而不仅仅满足于植入广告这一单一的形式。

      三大巨头:学者肯定《丑女无敌》

      无论是新的类型尝试也好、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好,《丑女无敌》作为一部电视剧,它最值得探讨的,始终是作品本身:它所折射出的产业走向、以及它所承担的精神内涵。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即使是娱乐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要承担社会责任功能。作为一个中国电视剧产业初生的雏形,《丑女无敌》在第一季中不可能把各部分功能都承担的完美,如何使这部剧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的三大文化评论、舆论研究巨头——张颐武、尹鸿、喻国明,都从各自的角度对《丑女无敌》进行了解读并开出“药方”。作为资深的影视传媒研究者,清华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首先对《丑》剧的出现表现出产业方向上的兴奋。他认为目前中国电视剧“制播分离”的模式,是导致电视剧制作成本节节升高、电视剧产业环境恶劣的根本,而《丑》剧的湖南卫视、响巢国际“制播合一”给《丑女无敌》提供了稳定的播出平台,方使得“季”播成为可能,由此促进了长剧的发展,兼之《丑》剧在体裁上不同于现今各种电视剧类型的“差异性”,使中国电视剧从产业到类型都有了新的思路和尝试点,从而给予这个行业一种求生的希望。而喜剧类型剧,作为娱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现在在电视剧产业生产中在整体上仍缺乏创作上的自觉,不得不说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遗憾。这种类型的匮乏也使之不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从这几个层面而言,《丑》剧做了有勇气的开创者而不是跟随着,这是值得人欣喜的现象。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第一次,使得创作者有些担心、犹豫,使这种探索呈现出《丑》剧在情节剧模式和喜剧模式之间一定程度上的摇摆,没能够走得更加大胆、彻底,而这,正可能是造成本剧引起某些关于剧情、人物设置方面的争议的缘由。如果,能够在后续的剧集中,把精神层面的植入做得更好、更正面,让此剧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功能,满足大众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期待,那么,此剧将走得更加长远。

      人民大学教授、舆论研究专家喻国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丑》剧第一季的成功在于把握了大众流行心理,使观众在社会心理发展情结中找到了感情投射,从而形成共鸣的依据。但在深层价值上还有更深的拓展空间:比如进一步解决社会流行心理中的压力问题、困惑问题等“活”的东西。《丑》剧第一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式外壳和收视基础,讲述了“在不完美的状态下如何求生存”这样一个命题,提供了一个在个性化时代可供探讨的话题,而随着后续剧集的展开,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深化下去。

      关于《丑》一季所展示出的社会层面价值、意义的雏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评论家张颐武提供了精准的视角和解读,就是关于职场状态、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以及《丑》剧所能提供的励志功能——以轻松喜剧外壳下的剧作关怀人性关怀,舒缓现今社会样貌下职场白领“完成不足”的焦虑感,为为数庞大的职场年轻族群包括上升期白领等度身打造“中国梦”。《丑女无敌》从产业化角度,了解观众群从“大众”到“分众”的转变,精确把握受众群体的要求,了解“分众”的产业化特点,有针对性的抓住人性中最微妙的部分,使其更具有合理性。

      《丑女无敌》制作人、曾制作《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人文巨制的响巢国际总经理刘文武先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设想:类型剧或肥皂剧以一个剧来占有一个频道、一个频道因为一部剧而立足于中国电视界,这一定是中国电视的一个发展方向,长剧的操作必然会成为一种选择。但目前,这种做法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只是个起步。“我们第一次尝试这么做,做的不够好,但我们希望逐步把它变好,能够为中国电视剧制作找到一种商业模式,找到一种新的做法。”《丑》剧做的正是这样一种“寻找”。而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湖南卫视、响巢国际目前最看重的就是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让观众的参与来影响剧的走向,让观众的意见、创意和支持成为保持这部剧活力以及越来越趋向合理化和成熟完善的重要因素,这既是一种野心,也是一个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