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真正瞩目的奥运会来到之前,是一档电视节目率先杀入我们眼球,先将荧屏搅热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征兆,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在观众中炸开了一股欢乐的情绪。
如果没有那场令人肝肠寸断的地震,我们有理由相信,盛世中国里的普通民众,将会喷发出更多激情,将这档节目掀热成当年的“超级女声”。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最广大的中国观众的娱乐渴求——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嘴刁,他们不一定都需要中国“港台式”综艺节目的“染色”笑话和表演,他们能够自己“试一试”、“乐一乐”,就已经相当满足——这或许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中国式娱乐”。
《奥运向前冲》不是奥运节目。节目中除了部分激动的参与者大喊“我为奥运来冲关”外,没有任何环节与奥运项目挂钩,挑战者也并不是为了争夺“观看奥运”之类的机会而战。节目中的挑战项目更没有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只是借了奥运的“外衣”而已。但毫无疑问,该节目抢占了各大媒体广泛宣传奥运、但奥运尚未来临之际的平民内心期待。
它也不是一档严格意义上竞技节目。它并没有充分体现竞争,每个上场参与的人是为了要打败另外一个队,另外一个人吗?不是。最多可以矫情地说,他们是为了挑战自己、打败自己。
这些项目的设计,最接近某种新型的拓展训练。它更多的本质是一档充满趣味的游乐节目,它让上场一试身手的各路江湖好汉心跳加速,让幕天席地的各路看客神经紧绷。于是就有了落水时的满场爆笑,成功后的如雷掌声。
如果我们撇开电视的传播属性和宣传目的不谈,认定电视节目对观众更实际的效用不是教育,而是让观众休闲放松,那么,电视就应该是一个大众渲泄情绪的通道。它应该挑动人的七情六欲,如《真情》式悲伤、《快乐大本营》式乐活、《谁是英雄》式惊绝、《晚间》式趣味。
《奥运向前冲》就是在“紧张—释放—轻松”的过程中,挑动观众情绪化的神经。它催生情绪的特点是“短平快”,节奏紧凑,随时可能达到不可预期的爆笑沸点,这也使得观众更有期待感。
《奥运向前冲》作为一档趣味游乐节目,其根本的原理和“超级女声”大众海选类似:a,一定规则设置,b,大众广泛参与,c,规则促使大众制造带有各自风格特点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看点。
《超级女声》的规则是一个话筒、一个舞台,任由参与者表演,促使人们通过千奇百怪的腔调、装饰、身姿,给节目带来兴奋点。《奥运向前冲》的规则是在泥水池上架设“滚筒”、“撑杆”、“斜坡”、“浮桥”、“高台”,让参与者在通过这些“关卡”时,表现出各种突发状况、失败情景以及各类驳杂纷繁的身份、年龄、着装,产生兴奋点。
在《奥运向前冲》里,草根在规则催促下展开表演秀,常常伴有摔倒、入水、被呛、湿身等过程,这些过程不优美不优雅,却总能带来爆笑声和掌声。这不仅仅是“幸灾乐祸”的心理,更多的是“照见”自己,“找到”自己的一种认同快感。
凡众生相皆我相。此时的电视屏幕,打破了一贯思维里“表演—观看”与生俱来的二元对立。表演者和普罗大众的身份心理进行了平等互换,使得屏幕成为一面哈哈镜,每个观众都在其中寻找到了自己,甚至被触动了亲身参与的内心沸点。节目对观众的聚拢效应自然得到扩张,从而回报电视台期待的高收视。
作为一档草根节目,我们可以将《奥运向前冲》定位为“体育竞技秀”、“拓展训练秀”、“游乐挑战秀”等。“奥运”不过是件华美而符合时令的鲜亮外衣,但是这件外衣并非无用,它在奥运之前,毫无疑问地“采花酿蜜”——收割了奥运来临之前、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之后的平民奥运激情。
如果说草根节目的特点是“规则设计”和“广泛参与”。那么规则设计的G点,并不在于复杂或简单。对于《奥运向前冲》来说,节目的G点并不在于挑战项目是“难”或“易”、“花俏”或“朴实”。
笔者认为,草根节目的规则G点,也即衡量规则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能不能带动参与者的第一冲动,并尽可能多地使参与者在规则下表现出千姿百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杂花生树。从而牵动观众情绪,引起观众从电视屏幕中“照见”自己。
《奥运向前冲》并没有要尝试突破中国内地娱乐的藩篱,却反其道而行之,撇开娱乐与低俗的万般牵连,在瞬间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情绪,给大众表演一个释放的机会。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中国式娱乐”的全貌,原来中国观众并不需要主持人和明星一群“串通”,将“染色”表演和挑逗语言“欲露还羞”地放送出来。而一场能够亲身参与的,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游乐活动,就足以让他们欢呼雀跃、引颈相望——这就是我们朴实、热情的中国观众。
摘自湖南卫视官方网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