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卫视资讯 |
今天,谁在看电视?
美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4个半小时,中国人每天平均看2小时10分钟。但网络却逐渐成为设置社会议程的重要媒介,甚至于,电视人在策划栏目时,都必须依赖网络专题与博客的推动。
电视人面临自身最大的追问和身份的焦虑,追逐创新这条狗也让电视人疲惫不堪,拿来主义比原创更为有效。而电视大片仍是电视人心头的一个理想,《敦煌》、《森林之歌》、《文明之路》等大型电视片仍述说着电视人将电视手段运用到极致的坚持。散发着科学、文明、思想、原创精神的电视人与商业的、娱乐的、世俗的节目并非格格不入,他们在各取所需的道路上奔向小众化。
电视人意识到,创新所带来的奖赏相较跟风所带来的便利而言,后者更易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电视类型永远是一阵风运动。
电视人面临的另一场交锋是技术的变革,视频与剪辑技术的大众化、播出平台的网络化,都使得电视人面临着专业危机:技术已不再是至上的了。而观念的革命则远未在这个保守的阵营中形成,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电视人,一方面要固守自己的工作阵地,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不断涌入的跨界精英,其身份由稳定状态而自由职业化,而日益边缘化。
栏目剧出现了热潮,新闻故事正在生产中。虚构与非虚构的界线在电视上也趋于模糊。这是电视人的杰作,以“非虚构新闻之上延伸故事化”的表现来赚取收视率。湖南的《真情》、浙江的《大家》、南京的《周涛讲故事》、江苏的《人间》等等栏目莫不如此。这类栏目的出现与电视人的身份一样充满攫取的焦虑。
美剧在网络上的大量下载,盗版DV节目的流行,网络电视的可点播收看,都在掠夺和挤压电视人的获利空间和生存空间。
电视,这个人类发明了近一个世纪的娱乐产物,其旧的使命还未结束,而新的变种已然层出不穷。电视人、电视的Fans都将面临着来自内容、播出与收看的种种不适与惊喜——疑虑也由此产生,电视人能继续握紧自己手中的权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