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照例公布了2007年度沪上各大电视频道的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引人瞩目的是,除了收视率的排行,今年新设“品质榜”,位列榜中的有《士兵突击》《奋斗》《大工匠》和《高纬度战栗》。排名榜首的《金婚》同时位居电视剧频道收视率第五。
娱乐圈这“榜”那“榜”不胜枚举,“品质榜”的出炉意味着什么?
业内人士透露,此榜最大的意义在于:2007年最受好评、成为现象的《士兵突击》,若以收视率而论,可说惨不忍睹。一向被电视台奉若神明的收视率,其实并不靠谱。
收视率高不等于质量也高
电视剧作为艺术产品,无疑具有不同的审美指标和价值尺度。但长期以来,电视台往往单纯以收视率来判断电视剧的优劣。《士兵突击》引起网络热议后,记者曾向有关人士建议播出,不料被告知早已安排,只因收视率低,故无法在黄金档亮相。其实,收视率只能反映有多少人在看,并不表明观众满意度有多高。如今,网络和影碟的普及,加速了电视剧在非电视观众群体中的传播和口碑建立,从而将其影响折射回电视圈,《士兵突击》就是突出个案。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视剧观众目前数以亿计,人均每天收看电视时间为170分钟,看电视剧的时间长达80分钟以上。然而,收视率的调查范围和统计方式却极为滞后。正如资深电视人尤小刚所指出:“收视率统计仅以300家样本户为依据,用中老年群体填写日记卡方式采集,对一座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言,这样的数据着实不科学。”如此一来,对《士兵突击》等剧青睐有加的白领观众,基本就被排除在收视率调查范围之外。
唯收视率导致题材一窝蜂
尽管如此,收视率目前仍是电视台考量电视剧高下的唯一指标。据名导演高希希透露,现在很多电视台对购片责任人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他买的三部戏如收视率不达标就要下岗。由于当前电视剧的主力收视群体以“婆婆妈妈”为主,一些家长里短、哭哭啼啼的电视剧,理所当然地成了收视率排行榜上的常客。受此导向,这类电视剧题材往往会形成“一窝蜂”而上的态势。
北大教授张颐武指出,我们想像观众会喜欢的东西,其实他们不一定喜欢,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一定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明确。这就需要对观众进行从容的跟踪、观察和分析,这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而“收视率为王”的做法恰恰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有效融化“唯收视率”坚冰
时下,电视剧重播泛滥,一个剧,好几十个台都在播,一年反复播几次。有意思的是,收视率不高的《士兵突击》《奋斗》等剧,往往是电视台重播频率最高的剧目。其奥妙在于,这些剧购买成本低,但口碑佳,因而广告吸纳能力强。《士兵突击》制片人张谦诉苦道,这部军人题材剧发行时很多电视台都不放在眼里,所以给出的价码很低。郑晓龙也以《金婚》为例,透露北京台购片只花400万元左右,但得到的额外收入却有3000万元之巨,还不包括常规的广告收入在内。
名编剧王海鸰认为,问题归根结底出在制播机制上,因为电视剧的收购至今还处于垄断状态。而成熟的市场,制片方和播出方是应当利益共享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上海设立了“品质榜”并颁发奖金,无疑融化了“唯收视率”的坚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