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当红不让VVV5
当红不让VVV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916
  • 关注人气:2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家讲坛》何去何从 明星主讲人对症下药

(2008-02-26 14:20: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卫视资讯
  已经连续辉煌了3年有余的《百家讲坛》,日前却爆出遭遇“主讲人难产”的传闻,而追溯到去年5月,节目的热潮似乎就已经过去,遭遇瓶颈的《百家讲坛》将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节目制片人万卫以及通过讲坛成为“学术明星”的易中天和王立群,他们分析了《百家讲坛》的现状,并回应了某些关于节目的质疑。

  易中天、王立群:由《百家讲坛》一手捧出来的学术明星,出书、演讲、签售,一时风头无两。

  制片人万卫:创办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最初可以说是一个“杂坛”,内容五花八门,但收视率却一直在低处徘徊。在第三任制片人万卫的调整下,《百家讲坛》开始走下“神坛”,成了大众热捧的电视节目。

  讲什么

  下半年仍以历史人物为主


  和“老子”“三国”纠缠了一阵后,《百家讲坛》在内容上已经有所革新,前一阵更邀请了某位美女官员,大讲“红旗渠”的历史,并邀请单田芳(blog)上讲坛,这些都引起不少观众质疑。

  对于观众的质疑,制片人万卫坦言,节目要有突破,就必须经历一些尝试和创新,“新人、新选题,都是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的事情。质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下半年的《百家讲坛》,还会以历史人物为主,比如阎崇年主讲康熙大帝,易中天主讲孔子,王立群主讲华佗以及其他一些人主讲太平公主、曹雪芹等等,观众还是对这些更感兴趣。”

  对于《百家讲坛》内容上的变革,易中天不置可否地说:“以前的《百家讲坛》其实存在着一个矛盾。作为一档‘有一定学术含量’的教育文化类电视节目,它不能不讲学问,又不能只讲学问,这太难了,内容上如何求新求变一直是节目组的一块心病。而我认为,只要继续巩固主讲人的‘明星机制’,内容上的问题可以得到暂时缓解。以前观众的选择标准是‘讲什么’,现在的标准已经变成了‘谁来讲’。一个有号召力的主讲人,有时会比一期有趣的节目更吸引观众。”

  王立群则认为,挽救收视率内容比主讲人重要。一直被拿来与易中天相提并论的王立群,也是百家讲坛捧出的“学术明星”之一。他表示,作为主讲人,目前任务还是把节目录制好,尽可能追求准确,尽可能少地被挑出错误之处。

  对于《百家讲坛》内容和主讲人的“短缺”的问题,王立群认为,当观众的新鲜感已经逐渐退去,挽救节目收视率上,内容的更新比主讲人更重要,“《百家讲坛》,一是主讲人制,二是准入制。前者是指节目以主讲人的个人讲解为主,后者是指所有主讲人都必须有一个资格审查,学养、口才、亲和力是3条重要标准,第一条就是学术修养,这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如果为了节目收视率而随便找一些人来担任主讲的话,不仅节目的学术性会遭到质疑,节目的定位也会因此而动摇。”

  也有人表示把《百家讲坛》在火爆3年后收视趋于下滑,归结于“国学热”热得过于突然,因浮躁而导致后劲不足。对于这种说法,易中天说:“现在,浮躁二字,可是杀人的刀子。你要受欢迎,就会有人说你和喜欢你的人‘浮躁’。我觉得‘国学热’其实很大程度是被媒体杜撰出来的,老百姓因为《百家讲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国学’产生热情。”

  谁来讲

  观众缘最重要


  制片人万卫表示,“主讲人和他所讲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是,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审美疲劳,为此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到全国各地去寻求新鲜人才,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万卫透露,节目选择主讲人主要是通过“三维空间选择法”,“首先是学术根基,我们叫y轴。有学术根基的专家非常多,但不一定都能上电视表述给大众听,这个能力我们叫x轴,符合这两条的学者就很少了。后来我们在播出中发现,主讲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我们把它定义成z轴。”目前《百家讲坛》正在各个大学寻找主讲人,但从回馈看来,三者都符合的学者太少,一些学者比较符合,但却对上电视比较排斥。

  《百家讲坛》主讲人选难定的,因此不得不反复邀请刘心武、王立群、于丹等“老人”回到讲坛的。对此,易中天否认自己是节目的“救命棋子”,“一个节目的兴衰,不是几个主讲人能够决定的。不过我们也有责任为节目做点贡献,制片人正在和我们商讨内容的问题,这个更为关键,否则我们再怎么频繁出现在讲坛上,观众迟早还是有审美疲劳的那天。”

  当记者要求易中天为讲坛征选“后起之秀”出谋划策时,易中天认真地表示,并非国内的学术界没有人才,而是大部分学者对《百家讲坛》理解不够,或者望而却步,“在我看来,《百家讲坛》既不是学术论坛,也不是评书讲坛,而是两者之间的‘第三极’。《百家讲坛》在选择主讲人时,观众缘非常重要,学问多少和权威与否反而次之,因为这不只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相反,还可能与之相去甚远。走上讲坛,就从‘做学问的’变成‘做电视的’,这个弯转得可不小,也正是因此,不少学者对讲坛望而却步。其实,我建议一些有志于传播的学者,大可以放下包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