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视批评 |
红色经典,红遍天下
随意“百度”一下,与《恰同学少年》相关的网页,多达95万多篇。
这部23集的红色青春励志剧,2007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时,创下最高超过8.9%的收视率,重播率也居同
类电视剧之首。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一部涉及理想与情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等深刻思考的作品,竟然能拍得如此“好看”,堪称红色经典与青春偶像剧的完美结合。
该剧作者黄晖是湖南本地的一名电视工作者,此前从未写过剧本。“4年前,创作这个本子时,朋友们都在摇头。包括我自己,也同样不敢看好它的市场反响。”
《恰同学少年》既叫好又叫座,一个重要因素,是找准了年轻一代的兴趣点、兴奋点和动情点;还有一个因素,是长沙市为繁荣文艺创作,设立了2000万元的电视剧专项创作基金。它的续集《风华正茂》,亦在筹拍之中。
湖南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省委宣传部从文学、戏曲、电影电视、卡通唱片、旅游等多方面,予以深度开发。
水不厌深,人不厌新。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恐怕很少有人会像湖南广电局局长魏文彬那样,将一个“新”字说得如此极致。
围绕创新,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过一个观点:百好不如一新。以手机为例,现在的各款手机的确好,比第一代不知好过多少倍,但最俏也最赚钱的,仍比不过当初的那块“砖头”。
从《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真情》,从《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到《郑培民》、《大明王朝》,“电视湘军”推出的诸多新创意、新作品,无不引起同行的“克隆”,有的甚至做得更好,但社会各界“说好的往往是第一个”。
湖南广电内部制作了一部展示自身创业史的电视专题片,名《跨越》。人们发现,“电视湘军”始终在做先人一步的“快鱼”。
瞄准国际水准
5年50人,湖南广电集团近来正以平均每人10万美元的代价,把一批批业务骨干送往欧美学习;出版、卡通业界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