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无序纷争的格局,必然带来一茬又一茬群体性同质效仿现象。东方时空大潮、综艺大潮、益智竞猜大潮、民生新闻大潮、选秀大潮等等,前呼后涌,波谲云诡,而故事大潮则大概是从央视十套的《讲述》开始,逐渐成为了电视界的共识。
当你不知道如何才能保证一个新节目有收视率时,讲故事可能是一种最安全的选择。央视《财富故事会》在中午时段的崛起,江苏卫视《人间》在电视剧林立的晚间时段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当一个旧节目收视率不佳的时候,改为讲故事也可能是一种最简单的改版策略。央视的《走进科学》将科学知识故事化,《百家讲坛》将文化知识故事化,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深夜时段,将从类似辛迪加市场上购买来的“故事素材”进行一点简单加工和包装,也都能创造比许多自办节目更高的收视率。“故事”俨然成为中国电视的救命稻草。以至于近几年来,不仅故事栏目层出不穷,而且几家卫视频道都打出了故事概念,争当电视第一故事平台。
的确,观众需要故事。故事将茫茫大千世界缩微化,将错综复杂、开放发散的生活有序化、封闭化,让我们这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芸芸众生,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从故事中产生对“别人”生活和命运的共鸣、同情或者厌恶、嘲笑,从而获得快感和认同。所以,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直到老态龙钟,故事都与我们相伴相随。因而,电视的故事化,其实正是对观众故事需求的一种满足和呼应。
当然,讲故事本身是一门艺术。能否寻找到既有事件的奇特性又有人物性格的鲜明性,既有题材的新颖性又有社会意义的普遍性,既有情节的曲折性又有电视细节的丰富性的故事,往往是“故事”魅力的前提。而如何通过叙述视点的控制和叙述结构的安排来控制观众的信息获取,如何通过人物元素的配置和场景的安排来为人物提供故事空间,如何采用电视的视听手段来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如何将线性叙述与非线性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电视故事的节奏,更是决定电视故事节目质量的重要元素。所以,讲故事的节目很多,但能讲好故事的电视节目仍然有限。
有一句老话说,今天已经没有没被人讲述过的故事了,只有没有被人“这样”讲述过的故事。任何故事提供的都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性”。故事其实我们是熟悉的,但是故事的过程和呈现故事的方式,是我们所陌生的。而陌生的关键,就在于故事中的“人”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的话,那么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它是“人的故事”。好故事,一定是用性格鲜明、命运独特的人物呈现给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故事最核心的规律。
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如果中国的电视除了故事还是故事,那么观众的故事需求可能就会被稀释,故事的效果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折扣,一些节目只好用越来越猎奇,越来越故弄玄虚来维持收视率。而且,我总是在想,这种由于快餐化而粗糙的故事是否正在使电视变得越来越成为中老年媒介,而大量青年人是否会更多地转向更加自主的互联网和更加精致的电影?对于电视来说,如果故事类节目更偏向中老年观众,而他们是收视率最可靠的贡献者的话,那么娱乐类节目可能更偏向于青年观众,因为他们更愿意从一种片段的爆发中来释放自己。或许,我们应该警觉,一方面不要在故事的道路上为了收视率而在题材和手法上走火入魔,超越电视这种零门槛的最大众的媒介的伦理底线;另一方面,也别仅仅为了收视率而滥用那些过于沧桑和煽情的故事,将最有成长性和消费能力的青年观众排除在电视观众之外。
故事化是一种潮流,而卷入大潮之中还能保持清醒并纵身一跃的人,也许才是电视的弄潮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