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于平静的收视率――对话CSM总经理王兰柱

(2007-12-21 12:46:01)
分类: 卫视资讯
 围绕收视率曾经掀起一波波涟漪,在互联网上只要你点击“收视率”,就会有无数的网页跳出来,而谈论它的人,上至政府高官下到普通百姓,“我们前一阵都不敢多说什么了,其实,收视率就是收视率,它承载该它承载的功能,我们不能人为的把它的功能扩大化。”在CSM,这间在十年前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把收视率调查作为自己主业的合资公司,总经理王兰柱平静的说,先前的那些风风雨雨,指指点点,似乎都已经离他远去,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走进他的内心,他一直知道,收视率应该的位置。当记者惊异的发现,CSM在中国已经十年,它的覆盖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城乡时,记者有了与王兰柱总经理对话的冲动,我想这是一间中国媒介调查业的标志性公司,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无疑对中国媒介调查业有着重要影响。

  记者:1997年12月CSM在中国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电视收视市场调查研究公司,也是最早把国际调查先进技术带到中国的公司,十年了,您能谈谈公司如何在中国发展的吗?

  王兰柱:由于是央视市场研究与世界媒介调查业界最先进的英国 TNS 集团共同建立的合资公司,建立之初就采用了与世界同步的先进采集技术和分析软件。比如测量仪,比如操作数据的职能软件、广告排期优化功能软件等,媒体需要的信息都可以运算出来,这与世界30多个国家是一致的。当然中国的媒介环境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更新的手段适应市场需求。我们也陆续引进开发了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比如中国农村市场广大,还在1998年,我们的农村样本量就占到1/3,到2006年,我们在农村的抽样点超过100个,样本量超过1万8千户。目前,CSM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受众调查网络,推及全中国 11 亿 千万和香港 640 万的视听人口。对全国 229 个市场 (1 个全国测量仪网、 27 个省网和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201 个城市网 提供独立的收视率及收听率调查数据,调查网络覆盖 5.4 万余户家庭,超过 17.8 万样本人口,对 1,336 个主要电视频道的收视情况和 398 个主要广播频率的收听情况进行全天候不间断地监察。

  记者:您曾谈过,将世界先进的收视监测技术运用于不断发展的市场是CSM始终追寻的目标,您怎样确保公司能始终保持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应用吗?中国媒介有自己的市场运行规律,世界最先进的调查技术在中国能通行吗?

  王兰柱:我们一直是站在媒介调查新技术的前沿,并把国外的新技术及时引进开发到中国市场。比如数字频道的测量技术,过去过去测频率,后采用声音匹配,现在许多公司都在用,我们在北京、天津也一直在用。可是这个技术也有缺陷,不完全适合并机播出,比如中国新闻联播,测量就有缺陷。我们开发“引码技术”,从机顶盒直接出来的数据就准确多了。

  记者:我注意到CSM与中国媒介特别是与电视台和新闻学院的良好关系,前几天公司还支持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2007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您认为媒介调查公司与媒介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把握媒介调查公司的客观公正?

  王兰柱:我们公司的发展受益于传媒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增长。所以,我们愿意为传媒业的发展做一些贡献。比如和新闻院校的合作,我们总是找在新领域最强的一个合作伙伴,如上海文广的数字电视动漫市场。媒介素养9月份以来在业界一直有很强的声音,收视率影响导向问题、低俗化问题等等一直众说纷纭,9月中国广电局局长的讲话澄清了收视率和导向的关系,没有收视率谈不上导向,但提高收视率的手段要正确。媒介素养就包括了媒介的素养和观众的素养。而“2007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的主题就是“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

  记者:媒介调查数据应该是为媒介和广告主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决策把握,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介调查数据常被媒介当做推销自己的砝码,国外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当数据不是被当作决策依据,作为数据提供者心里是否会有悲哀?随着中国媒介市场的逐步成熟,这种现象可能会逐步减少,调查数据回归到它应该的位置,媒介调查研究公司的压力是否会加大?

  王兰柱:客观公正是很宽泛的,十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证明,我们,是客观公正的。至于媒介调查数据被当作推广的砝码,在国外也有,我们想任何人都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的权利,用数据展示也是天经地义的。有意夸大甚至编造虚假的数据就是问题了。我一直强调,数据职能作数据能作的事。收视率只测量人数不测量态度,决策人不能只依赖手中有的东西(收视率)。媒介调查这个行业不能垄断,保持20%的份额给竞争对手,对自己对媒介调查业的发展更有利。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您是中国媒介调查研究业的先驱,为中国媒介调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您领导的CSM也伴随着中国媒介调查研究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曾做过多次交谈,您对中国媒介调查业的发展发表过许多颇有见地的谈话,那么现在当CSM走过了整整10年,中国的媒介调查研究市场和传媒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王兰柱:我谈不上什么先驱,只是比较早的介入这个领域。我觉得中国媒介调查业现在是关口,一是多媒体时代来临,我只抓电视和广播,现在占70-80%,将来份额会降低;二是媒介的融合,媒介调查业面临更复杂的情况;三是新技术的发展,测量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在中国尤其重要,所有新技术都是扎堆来的,数字电视、手机视频、新技术带来的未知媒体,怎样去满足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借鉴的已经没有了,要靠自己去创新。竞争不是来自对手而是我们自己。另外许多对手是看不见的,这是新技术带来的竞争。比如电讯公司,电讯网络公司,可能他们比我们做得更好,这就是潜在的对手,当然我们也能成为合作伙伴。

  王兰柱似乎总是那么清醒,和他的谈话从来都是既清晰又明了。也许正是有了这种清醒,才能带领公司在业界保持领先的位置。当收视率归于平静,发挥着它应该发挥的作用,CSM也走过十年的成长历程,渴望着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继续服务媒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