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当红不让VVV5
当红不让VVV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916
  • 关注人气:2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莎士比亚》编剧著书讲述美国编剧血泪史

(2007-12-12 08:32:10)
标签:

影评/乐评

分类: 安娱翔乐
 美国编剧的罢工已经闹了一个月,似乎在圣诞节之前都没有要结束的意思。虽然这场罢工被视作劳资纠纷,但长期以来编剧在美国影视工业中地位的低下或许是导致矛盾爆发的一大隐秘问题,编剧们在争取利益之外也发泄着对行业潜规则的不满。曾凭借《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马克·诺曼最近恰好就推出了一本书《后事如何:美国编剧的历史》,通过回溯好莱坞电影业发展过程中编剧的变化,来揭开这种行业偏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http://media.people.com.cn/mediafile/200712/11/P200712111239549906873431.jpg
编剧罢工游行


  为何编剧难获信赖?

  对于最初那批建立好莱坞的制片厂大佬来说,实业家出身令他们对编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这是一门看上去多么虚无缥缈的工作啊!他们很怀疑编剧可以干什么以及剧本究竟怎么完成,因为没人能“看见”剧本的创作过程。这大概就是由写作本身的虚幻性所决定的,所谓灵感、思路、创作、才华全都是无法量化、实际感知的东西,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五音不全,他只要在卡拉OK亮上一嗓子就会断了做歌星的念头,但如果有人想当作家、编剧,他可就没那么容易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了。很多人抱着罗伯特·麦基那本著名的《故事》就信心十足地觉得可以征服好莱坞了,所以有笑话说如今在洛杉矶人人都在写作,经纪人每天都收到无数来自美发师、门卫、街头小贩的剧本。

  好莱坞编剧其实是装配工

  早期的电影业没有职业编剧,只是从报纸等平面媒体挖掘写手,一位叫吉恩·葛蒂耶的女演员当上编剧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她是当时整个电影公司惟一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人,所以她奉命改编小说、撰写剧本。随着好莱坞逐渐成长,大老板们开始大规模地雇佣畅销小说家给他们打工,菲茨杰拉德、福克纳都曾经当过编剧,但几乎所有作家都是一边听命于好莱坞,一边对电影这种低俗的娱乐嗤之以鼻。反过来,电影公司也把编剧当作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大部分剧本在电影公司举行的“故事会议”上就已经决定了,而这个会议根本就没有编剧的份;老板、制片人总要自以为专业地改写乃至推翻剧本,一个剧本雇上无数个编剧,绝大多数编剧基本上也没有署名权。这也基本奠定了好莱坞剧本产生的模式,通常是多位编剧合作,有时候还会分解为台词、角色、情节,由不同的编剧负责——更像是零件装配,而不是文学创作,完全是彻底的工业性质。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比利·怀尔德这样编导合一的电影人开始出现,他们保证了自己的剧本不被随意篡改以及最后的署名权。六七十年代,深受“电影作者”理论影响的一代在好莱坞兴起,科波拉、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往往以编剧起家,但随后就迅速转为导演。而在保守风气盛行的80年代,最成功的编剧是乔·埃扎特斯,他善于创作圆熟的娱乐片。诺曼的书最后以查理·考夫曼结束,他盛赞《傀儡人生》、《改编剧本》的这位鬼才是当今惟一一位足以凌驾于导演之上的编剧。

  整本书简直就是编剧的血泪史。马克·希内特,著名的吉斯通喜剧默片导演,把一票编剧关在一间小屋子里写作,不准他们打电话、看报纸,甚至禁止他们吃太饱,因为他认为吃得太多会让写作者思路迟滞。华纳兄弟的老板杰克·华纳,把他的编剧称为笨蛋,并偷偷摸摸地跑去办公室监视,看打字机是不是在工作。而且,当时干出这种猥琐事的大老板还不止他一个!

  编剧就像离婚律师

  如果你想从中得知剧本写作技巧的演变,抑或好莱坞电影叙述方式的突破以及其背后的编剧思路,那么恐怕不会得到满足。虽然书中也讲述了《卡萨布兰卡》、《双重阴谋》、《现代启示录》等名作剧本的诞生过程,但主要也是谈一些逸闻趣事。严格地说,这也不算一本电影史研究论著,它没有多少第一手资料。完全不必担心它过于艰深晦涩,把它当作内幕揭秘和行业八卦来看就十分有趣。比如比利·怀尔德和雷蒙德·钱德勒被关在派拉蒙的一间办公室里写剧本,互相之间充满了怨恨。古板守旧的钱德勒埋怨怀尔德不断接到女人的电话影响了创作,而且他无法跟一个在办公室戴帽子的人共事,因为这让他觉得怀尔德好像随时就要离开一样。

  《Salon》的书评如此抱怨:“你能想象一本讲20世纪小说的书只是喋喋不休于菲茨杰拉德与塞尔达在巴黎的情事纠葛、伍尔芙跟出版商的交易,却对他们如何创作不着一字吗?”但这或许正是所谓文学艺术与商业写作的区别,而对于编剧来说,他们的工作更接近于后者。实际上看完这本书会发现,书中真正的主角不是编剧,而是老板、制片人和导演等好莱坞的实权人物,是他们在左右编剧的命运。就如同美国著名的电影批评家大卫·汤姆森所言,对于好莱坞权贵而言,“编剧就像离婚律师或私人侦探,需要他们的时候就不得不雇佣他们,但这之后又对他们不屑一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