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分类: 安娱翔乐 |
http://media.people.com.cn/mediafile/200712/11/P200712111239549906873431.jpg |
编剧罢工游行 |
为何编剧难获信赖?
对于最初那批建立好莱坞的制片厂大佬来说,实业家出身令他们对编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这是一门看上去多么虚无缥缈的工作啊!他们很怀疑编剧可以干什么以及剧本究竟怎么完成,因为没人能“看见”剧本的创作过程。这大概就是由
好莱坞编剧其实是装配工
早期的电影业没有职业编剧,只是从报纸等平面媒体挖掘写手,一位叫吉恩·葛蒂耶的女演员当上编剧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她是当时整个电影公司惟一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人,所以她奉命改编小说、撰写剧本。随着好莱坞逐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比利·怀尔德这样编导合一的电影人开始出现,他们保证了自己的剧本不被随意篡改以及最后的署名权。六七十年代,深受“电影作者”理论影响的一代在好莱坞兴起,科波拉、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往往以编剧起家,但随后就迅速转为导演。而在保守风气盛行的80年代,最
整本书简直就是编剧的血泪史。马克·希内特,著名的吉斯通喜剧默片导演,把一票编剧关在一间小屋子里写作,不准他们打电话、看报纸,甚至禁止他们吃太饱,因为他认为吃得太多会让写作者思路迟滞。华纳兄弟的老板杰克·华纳,把他的编剧称为笨蛋,并偷偷摸摸地跑去
编剧就像离婚律师
如果你想从中得知剧本写作技巧的演变,抑或好莱坞电影叙述方式的突破以及其背后的编剧思路,那么恐怕不会得到满足。虽然书中也讲述了《卡萨布兰卡》、《双重阴谋》、《现代启示录》等名作剧本的诞生过程,但主要也是谈一些逸闻趣事。严格地说,这也不算一本电影史研究论著,它没有多少第一手资料。完全不必担心它过于艰深晦涩,把它当作内幕揭秘和行业八卦来看就十分有趣。比如比利·怀尔德和雷蒙德·钱德勒被关在派拉蒙的一间办公室里写剧本,互相之间充满了怨恨。古板守旧的钱德勒埋怨怀尔德不断接到女人的电话影响了创作,而且他无法跟一个在办公室戴帽子的人共事,因为这让他觉得怀尔德好像随时就要离开一样。
《Salon》的书评如此抱怨:“你能想象一本讲20世纪小说的书只是喋喋不休于菲茨杰拉德与塞尔达在巴黎的情事纠葛、伍尔芙跟出版商的交易,却对他们如何创作不着一字吗?”但这或许正是所谓文学
前一篇:湖南卫视四大名嘴齐“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