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卫视资讯 |
徐为:湖南
刘茜: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项目经理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
近日,湖南卫视原创栏目“变形计”做出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它以“纪录片+真人秀”为拍摄模式,开创了“新生态纪录片”先河。即参与节目的两个城乡少年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
在取得不俗的收视率之后,图书版《变形计》在忠实原栏目的基础上,聚焦于青春成长这一环节,呈现故事的原貌,并请心理学家对故事的具体细节给予分析,努力寻找青年成长过程中种种困扰的解决之道。
《变形计》电视节目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本众人
魏程接过布鞋,这7天来的一幕幕,全都涌现眼前。魏程喊声“阿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阿爸!阿妈!我会想你们的!”魏程跪在地上,边哭边说。高妈一只手扶住魏程,一只手拿起头巾擦眼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故事《网变》,《变形计》第30页
让孩子“变形”一年行吗
记者:近几年来,不少书因电视而畅销。你当时把电视节目《变形计》转变为书是不是也迎合了这种潮流?
徐为:并不是任何节目都适合转化为书,并不是任何题材都有二次传播的价值。“
《变形计》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而青少年教育是一个比较广泛的
其次,《变形计》与一般的教育类节目不同,国内目前讨论教育类的节目一般是教学式、理论式、正面宣传式等,而《变形计》则通过活生生的
刘茜:节目中选择的主人公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体,他们作为个人是幸运的,他们的命运很可能因为一次“变形”而变形;然而他们也是整个社会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背后有诸多同他们一样的人,有诸多“教子无方,求助无门”的家长,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些孩子,这些家庭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电视节目的特点是“一过性”,而书籍可以存留下来,待人思索。可以说,书籍是电视价目的固化形式,更加冷静、凝练、集中。通过将节目转化为书,将节目理念二次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家中的孩子上网成瘾,家长往往心急如焚。我接过好几个家长电话:“张博士,我把孩子交给你,请你帮我
变形故事具有多少普遍性?
记者:走进书店,各种亲子教育类书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变形计》与其他子女教育类书有什么不同?
徐为:我们精选了五个故事,《网变》和《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个案,而通过张怡筠的点评则升华为一个普遍的故事,这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转变。”张怡筠在每个故事后的点评,针对故事中主人公出现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
另外,点评后的编导手记则展现出了
胡爸一再退让,一再宽容,胡耿却毫不领情,他变本加厉,开始和爸爸搞起了冷战。胡耿不正眼看爸爸,不和爸爸说话,不和爸爸一个桌子吃饭,爸爸在客厅胡耿就进卧室。发展到最后,胡耿连家都不愿回了。“我特别恨爸爸!我就是恨他!我就是恨我爸爸!”胡耿面对镜头时的决绝,伤透了胡爸的心。此刻的胡爸,除了沉默,唯有沉默。
——故事《成长之痛》,《变形计》第184页
“变形”对青少年有必要吗
记者:
徐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变化最大,也最容易受到影响,通过《变形计》这种
张怡筠:“少年脾气古怪,令人捉摸不定。”生气或郁闷的时候也跌到低谷,许久难以改变。背着书包从学校出来,看到天边的夕阳,就莫名其妙地感伤起来,更糟的是,低迷的情绪一发不可收,完全无法控制,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见,孩子性情大变,不知所措的不只是父母,青少年自己也同样无助。
多年前我在美国的大学教心理学,有一堂课的家庭作业,我要求学生轮流体验“坐轮椅24小时”,以培养对残疾人士的理解。这个一天的变形实验之后,再回到课堂上,这些孩子带回的是说不尽的深刻感想,以及道不完的行动方案。变形的
虽然,成长的过程充满疼痛;虽然,人生的旅途难免坎坷。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
变形带来的变化能持久吗
记者:《变形计》以“交换人生”为噱头,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人生是不能被交换的,在这场特殊的亲子教育中,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这场“换位秀”对于参与节目孩子的命运有哪些改变?带来的变化能永久吗?
《网变》故事主人公高占喜:参加《变形计》节目后,回到我所在的西部山村,我更加勤奋地学习,想通过读书真正走进城市。“变形”前我学习成绩属于班级前十名,现在名列年级前十。上次考了年级第三,还拿了40元奖学金。“爸爸妈妈很高兴,长沙的爸爸妈妈也很高兴,还说要给我买奖品。”
《孤岛》故事主人公陈诚:我现在跟爸爸合得来,经常说说笑笑。脾气性格改了很多,兄弟找我玩的话,玩还是会玩,但是不会像以前那么疯、那么野了。
张怡筠: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已养成固定习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