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节目样式与外部形态
黑色背景,在一片寂静的背后,响起了时钟滴答的声音,随后黑色背景上出现了白色的方框,勾勒出一本尚未翻开的杂志,在杂志上方写着“60 minutes”,中间和下面的内容是各位主持人记者的姓名,向观众表达明确的意思:节目是一档名为《60分钟》的杂志。
杂志的封面很大,方框中依次显示即将播出的精彩段落,同时配有同期声,人物语言和现场音响,在片头就给观众的视觉与听觉以强大的冲击力。与此同时,滴答行走的秒表的声音以及画面也不时地间断出现,始终伴随着片头,在各组段落与镜头之间穿行,成为分隔符和连接各个部分的纽带,用来连接各个版块,指针的位置也在一点点地向7点靠近,主持人背后的背景杂志打开了,正式开始阅读杂志,节目正式开始。
每期《60分钟》基本由三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其中8~10分钟是采访谈话,评论版块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主持人讲完故事之后,评论员做简短的评论,杂志封面再次出现,跑表分针指向59分,封面出现工作人员的字幕,节目结束。
《60分钟》栏目的版块设计和形象包装
整个包装构思清晰、鲜明、简洁、非常具有创意。杂志和跑表是两个重要的符号:杂志代表栏目的性质定位是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而跑表则对应着以时长命名的栏目名称——《60分钟》。统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是一档电视栏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关键词“杂志”与“跑表”突出了栏目的品牌形象。
节目的主持人与记者并非年轻人,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都是正装严肃,话语严谨,主持人的桌装、外形、谈吐、风格等特性与栏目的整体定位相默契,直接体现栏目的整体风格!
节目的整体色彩基调偏暗,与其风格定位一致。固定不变的标志性外部特征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众多名主持人也造就了节目的品牌。
电视新闻杂志的节目样式与外部形态关乎观众对媒介的忠诚度。《60分钟》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影响力,对其样式与形态的重视功不可没。
《60分钟》的“硬”风格
1 定位“硬新闻”
“我们所擅长的,是向黑暗的角落里投下光亮。如果有人躲在黑暗的家落里从事不应该的勾当,我们所做的只是把灯光打开。”这是唐·休伊特在描述节目的内容与风格时讲到的!《60分钟》的主题大多以涉及国家政策、政府部门、社会性问题、司法的公正性、重大灾难、战争问题等硬新闻为主,所以在栏目的整体风格与定位上,《60分钟》是一档典型的严肃性新闻节目。
在内容上,《60分钟》强调“硬新闻”的深度。
说《60分钟》是硬新闻,还在于它是典型的慢节奏,风格非常老派,很保守,在片子中很少画面的快速切换,很少具有强烈的节奏。
2 严格的选题策划
《60分钟》的编导记者在选题策划时都要考虑题目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的来源是否通畅,收到的信息是否准确、方案的执行是否可行等等。对上述这些因素的判断,从发现新闻点、调查研究、查找线索、到决定是否做这个选题,怎么样进行采访、怎样取证、最后到列出大纲,开始做节目,一以贯之,选题策划的观念深入到每个《60分钟》人的心中。
在内容上,《60分钟》注重的是自己的新闻,自己视角、自己“创造”的新闻,不盲从热点,除非在所有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60分钟》发现了被忽视或遗忘的重大线索。《60分钟》播出的片子是不是热点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能否使报道拓展范围和加深背景,进而让观众以一种新鲜的方式体验故事。
3 独立、客观、公正的栏目品格
给你讲述一个故事
讲故事要注意把握关节点,而关节点正是故事中的冲突。好的故事应该由两个要素构成——故事中的人和有冲突的情节。故事要曲折变化,要有冲突;要注重对情节的挖掘、对冲突的表现、对细节的挖掘以及对节奏的控制。
《60分钟》叙事方式中用来吸引观众的悬念
节目制作人总是把最精彩、最关键、最能抓住人的场面与镜头放在全片的开头,并在一开篇时的导视节目中向观众提示最为关键的看点。在开篇,编导会选择一些最尖锐的提问或是采访对象最具冲击力的语言片段,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造悬念,让观众看到节目第一眼就不再换台。
在节目内容上,《60分钟》往往会把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在时长仅为13分钟的片子中,几乎每3分钟就会出现一次悬念,达到一次高潮。悬念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在观众心理形成一个接一个的“疑问、破解、再疑问、再破解”。
举例:一期名为《地狱和飞龙》的调查报道。首先提出少年因“古堡飞龙”而丧生的悬念;观众得知孩子自杀了,必然有了进一步想要知道自杀原因的欲望;知道了自杀是因为玩了一款游戏,那就必然想要了解这款游戏的内容。几乎每3分钟就出现一次悬念。
会抓眼球的制作队伍
《60分钟》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让相关信息源在镜头面前讲话,解说词尽量不用,而且注意在现场的运动感,如果采访对象能够动起来就比坐在椅子上说话好;如果能让采访对象在新闻现场说话,就尽量不让他在家说话。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接近主人公生活的原生态,让观众了解人物真实的处境,表达人物的真实想法。
与此同时,《60分钟》注重记者对节目的参与。节目的过渡与画面的转接应该在记者的采访与提问中来完成,尽量减少依靠外力和后期的剪辑制作来添加转场。
在现场拍摄技巧上,比如在拍摄采访对象时,镜头会有意卡到对象的脸部,脸庞之外,连额头与喉咙都不拍进,整个屏幕就是一张脸。
《60分钟》还注重非语言符号的扑捉。比如不同的受访者的个性化神态、动作、手势等,通过对大量细节和表情的抓取,使节目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传达更多的内容与信息。重视通过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来增加信息量,应该是电视人必须掌握的技巧。
此外,明星主持人的强大阵容早已成为抓住观众眼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