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5中国电视热点问题实务研究(三)

(2006-03-16 21:58:33)
分类: 电视批评

热点三  电视直播: 理念日趋完善  意义逐步深化

2005年是重大事件云集的一年。从连宋大陆行到两会的召开;从神州六号飞船成功上天到其他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直播——这一先进的传播理念与节目形态越来越受到传媒人的青睐。“直播所具有的真实、同步、冲突、悬念、戏剧化几乎是传媒满足人类摄取信息欲望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7]以今年的神六报道为例,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次数再创新高!新闻频道从1012655分开直播,到10172400结束,历时617小时05分钟,直播了187场次。其中陪伴着神六度过扣人心弦的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之旅。直播的现场感、生动感、悬疑性为电视节目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赢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今年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在秉承以往的直播理念的同时,更是强化了记者在事件现场报道的作用。

之所以强化记者在报道现场的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强化记者的现场报道有利于丰富电视直播的内涵,避免狭隘地理念直播的含义。长期以来,电视人一直认为将事件现场原生态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就是直播,即使在这过程中有些毫无信息价值的画面重复出现在荧屏上,那也是再所难免。因为直播就是把一切传播给观众。这种狭隘地理解造成受众白白花费时间却收获甚少。而强化了记者在现场的作用,可以让观众在记者更专业的视角下去感受现场、体验现场、和记者一起观察、思考、挖掘。记者的现场报道也是直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一点一直被忽视。

其次,强化记者的现场报道有利于直播时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事实。张泉灵在航天城进行神六发射现场报道时,敏锐地发现了温度计的变化:在发射成功之后比之前高了2度。温度的升高是航天城里所有人在神六发射成功之后的心理写照。而这一有价值的细节恰恰与记者在现场的报道密不可分。

第三,强化记者的现场报道可以避免新闻事实的纰漏,加强对信息的控制。

第四,记者在现场随机应变的报道会给直播带来更大的惊喜。神六发射直播原计划从发射前负20分钟开始。前方记者和发射场领导聊天时,好几个领导突然建议直播为什么不从发射塔架打开时开始塔架打开时是火箭、飞船最漂亮的时刻,这个时候就像一个新娘刚刚被人掀开神秘的面纱。听到这些话,记者马上找到相关负责人,直播时间因此提前到负40分钟塔架打开的时刻,火箭飞船最漂亮的时刻才呈现在观众面前。

最后,强化记者的现场报道有利于整个直播节目内容的丰富、饱满、有深度。在报道现场,记者在进行现场描述时还可以加入特定的事件背景,相关有影响人物的看法等等。背景的交代有利于对事实进行烘托、渲染,使报道更加充实,在昨天与今天,历史与现实间有机融合。有时,记者的现场报道可以把整个直播节目划分成不同的时段板块。即充当了新闻的开头与结尾,这样更有利于观众的收看。

与此同时,今年的重大事件直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内地(主要指中央电视台)与港澳台的电视传媒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今年连宋大陆之行,中央电视台选择了在台湾享有较高声誉的东森电视台做为合作伙伴。两家媒体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以现场连线的方式为电视观众带来了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立体的报道。而台湾东森电视台的著名新闻主播卢秀芳也成为第一个进入央视演播室的台湾主持人。她的谈吐洒脱,举止优雅、气质不俗、语言精辟、观点深刻,这些均给内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中央电视台一行四人也第一次以央视的身份进入美丽的宝岛台湾,《岩松看台湾》寻访了台湾的政界名流,见证了台湾的历史沧桑,感受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并且每天的节目也是采用直播形式,这使两岸的媒介交流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在神六发射成功之后,《东方时空》栏目也特意推出了《神州看神六》栏目。在北京演播室中,白岩松与来自台湾东森电视台的主播卢秀芳、澳门电视台的主播沈兴舟、香港亚洲电视台的主播雍惠一起就神六发射直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探讨,对自己和观众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与航天英雄杨立伟进行了交流,三地主持人还不时与自己的同事进行时时连线,以了解在港澳台人民的反应。四位主持人轻松、幽默、睿智、相互默契地配合也为神六的报道锦上添花。两岸对重大事件的同步直播也是有始以来第一次。直播、连线,不仅连接事件的内外,更重要的是连接了两岸三地人民的心——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媒介构建的公共领域平台满足了港澳台观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也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一样的血脉,一样的焦点!这是今年直播的又一热点,也是又一亮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