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之四 :地方沙文主义色彩强烈
症状特点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症状实例 :很多体育记者只报自己省市运动员比赛的情况,对其他省市运动员的表现却不闻不问,致使自己报道的视角窄,新闻资源匮乏,多数省内媒介的新闻内容同质化。
症状分析 :这里的“我”是指体育新闻工作者,“你”是指记者所在省市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而“他”则不言而喻,即其他省市的运动员或运动队。这次媒体对十运会的报道集中体现了此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还是“地方沙文主义”在作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体育记者均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本省运动员的表现,并花大手笔来报道,但是对于其他省市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则有些视而不见,反映冷淡。
此外,本次全运会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由于一些原因,例如裁判的判罚、现场观众的起哄等,最后导致本省运动员在与外省运动员的比赛中败北。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体育记者应该怎样报道?综观这次十运会报道,许多媒体都是站在本省运动员的立场上看问题,在报道中也只是一味地将责任指向裁判或对方运动员。这样的报道势必会夹杂着太多记者的个人感情在其中,直接的后果就是丧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症状对策 :首先在思想上,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全局意识”,报道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省市,而是要放眼全国;其次,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凡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应该进入记者的视线,不论该新闻信息是关于本省的还是其他省的;再次,在稿件的选择上,要做到不偏不倚,既有本省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同样也要有其他省市取得优秀成绩的报道。最后,在比赛出现争议时,记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客观地对待比赛事实,而不是意气用事。记者要知道自手中的笔不是为某个人或组织服务的,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既然如此,记者就要按事实的原貌来描述,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
症状之五 :新闻报道缺少人文关怀
症状特点 :成败论英雄,落井下石,甚至冷嘲热讽
症状实例 :1上海某报在十运会特刊上曾经有这样一篇短评《冠军落马》,其中写道“十运会主项大项尚未开始,奥运冠军已连续纷纷落马,着实令人兴奋。随着赛事进入高潮,估计会有更多的奥运冠军,一流名将落马。我们相信也希望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体育后继有人的象征这是08年奥运辉煌的预示。奥运冠军落马,真好!”
症状分析 :我们很难想象实例1的作者为什么会为奥运冠军的落马而高兴?!奥运冠军也是人,常年的训练比赛使他们的身心已经异常疲劳。为了各自省市的荣誉,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伤痛再次站在比赛场上。单是这种勇气和精神就足以让人钦佩、令人感动。作为体育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义务把这些奥运冠军的崇高的人格魅力、高尚的精神境界展示在受众面前。但是这样的评论看了之后着实让人心寒,即使作者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体育人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而实例2的那两个数字“12”和“0”被编辑以较大的字号修饰,出现在版面中显得十分刺眼。在这样的评论和报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冷漠而不是浓浓的人文关怀。
《奥林匹克宪章》中将体育精神解释为“互相理解,友谊,互相团结,公平竞争”。[5]但是我们的记者在报道中过分强调比赛的结果,名次而忽略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与内涵。记者会不约而同地把鲜花与掌声给予了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而对于那些同样也付出了汗水与泪水,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取得佳绩的运动员却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
症状对策 :现在我们总在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存在,发展,未来。体育新闻同样不能例外。我们要强调一种健康的“金牌观”,而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争金夺银。那些获得金牌、打破记录的选手自然是王者,但是那些成绩不尽人意,同样拼尽了全部力量的运动员更是我们的王者,英雄!体育新闻报道要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特征,因为人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灵魂,核心。体育新闻追求人文关怀,这不光体现了对体育精神的复归,更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与效益。
该论文发表于国家新闻学核心期刊——2005年第12期《新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