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中庸”的真正含义【读书感悟】

(2008-05-02 18:14:12)
标签:

好笨

读书

感悟

随笔

杂谈

分类: 观察·思考·悟

儒家“中庸”的真正含义【读书感悟】 

 

儒家“中庸”的真正含义

文:好笨

 

  在写完两篇《出世与入世浅论》的读书感悟后,看到了一则来自匿名新浪网友的中肯的长篇评论: “在汉语里对“庸”字的解释:①平凡;平庸:庸言庸行。②不高明;没有作为:庸人、庸庸碌碌。与“庸”字的组词最常见的是:庸碌、庸人、庸俗、庸人自扰等等。庸,没有作为、不求进取的一个代名词。中庸,只是在“庸”字前加了个“中”字而己,其内在含意依然没变。“既不要太醉心于事业而丧失对心灵的自主和完整,又不要消极于世间事,脱离社会生活,把一切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这种中庸的人生观,似乎是中庸的理想境界,而其内在的含意也依然没有改变。
   欧洲如果选择中庸,没有几代不计其数人的艰辛奋斗,绝不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中国如果选择中庸,没有当代无数人的忘我努力,不会有今天举世瞩目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果选择中庸,怎会进步和发展?”

  这位朋友的论据看上去非常充足,而且并把它扩展到中西发展历史的层面,继而回归于年轻人个人发展角度上的思考,可见其思想是有深度和广度的。

  但是事实上,这位朋友的言论从最开始对于儒家“中庸”含义的理解上,就出现了错误。因为孔子所说的中庸以及中庸之道,并非是单纯从新华字典或着从我们平日使用的现代汉语字面上的理解的意思,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去研究孔子、研究儒学、研究中庸了。

  到底什么才是“中庸”的真正含义呢?好笨所学有限,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古书和历史上的名人们是如何理解中庸的吧:

  钱穆先生说过:中庸,我觉得是“把<中>的道理用于日常”,即“用中于常”,目的是“达于和”。这中庸两字太难解。“中”在梁先生这里被解释为定理,是“本”,“庸”,被解释为“日常”。

  朱熹集注: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梁先生的解释与此相同。即,把“中”用于“日常”,“中”是本,“庸”是“道”。朱熹又引用道:“不偏之谓道,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与钱穆先生的解释完全相反。在此,“中”成了“道”,“庸”成了“不易”之“定理”,“中庸”的上面解释是“用中于常”,现在似乎应该是“君子之道,应该是不偏不倚于天下之定理(“庸”)

  查《说文解字》,“中,内也。”后来引申为内心,《史记》说的“深中宽厚”,就是内心宽容仁厚的意思。“未发谓之中”,这个“中”,就是“内”的意思——没有发出来,不就是在内心里么?因此,这里《中庸》原文关于“中”的解释就更接近于《说文解字》的释义。

  再看“庸”,《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也就是《中庸》里说的“达道”——普天之下通行的大道理。

  而“中庸”是由孔子提出而未及详解,首次阐发的文本乃是《中庸》。其基本思想是:中为体,庸为用;中为本,庸为末。

  中为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谓性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谓本体。此即所谓“自诚明,谓之性”。

  庸为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谓性体的合礼地发用流行;“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谓用之于民。此即所谓“自明诚,谓之教。

  这就是儒家心学对“中庸”的正解:“中”乃内圣之学,“明德”是也;“庸”乃外王之学,“亲民”是也。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所以,“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统一。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而放大来看,中庸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天和谐,道法自然,管理国家的人都“和”了,“中”了,不再乱折腾了——这难道不是与我们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惊人相似的理念么?

  因此中庸也被视作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至今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意义。胡适认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可见,只有追根问底才能透彻了解一件事情、一个观点、一个词语的真正含义,所以“中庸”并非这位“新浪网友”口中的平凡、平庸,而我在之前文章中所写的中庸之道,也绝非这位朋友所说的甘于庸碌、不求进取的道路。而是告诫自己在积极入世(走入社会努力拼搏)的同时,看待事情有一种出世(宠辱不惊、处之泰然)的豁达态度,并且学会闲时吃紧、忙里偷闲,在生活的纷繁与向往的宁静二者间找到一个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中庸之道”。

 

PS:感谢这位网友提出的启发我思考的评论,期待更多这样有深度广度思考的评论,也希望能在与许多学识渊博的朋友思想的碰撞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儒家“中庸”的真正含义【读书感悟】

 

顷情推荐:

·我们曲解了佛教

·神游敦煌道士塔后的深思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旅行的意义

·行走与思考

·有限的钱可以做什么?

·如何修炼爱情七伤拳?

·幸福是什么?

·独孤九剑与太极剑法的真正精髓!

·浅论出世与入世(1)

·浅论出世与入世(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