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得主许晨专访: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轻骑兵”

标签:
齐鲁文化先锋鲁奖获得者许晨特别专访报道 |
分类: 文学作品 |


鲁迅文学奖作家许晨: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轻骑兵
https://wscdn.ql1d.com/37001762341607595033.JPG
近日,作家许晨创作的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几十年来,许晨在诗歌、散文、剧作、报告文学等方面佳作颇多,尤其以报告文学作品最为丰富、影响力最大。许晨说,我们的读者需要报告文学,它写人记事,反映现实,贴近时代,揭示人性,是时代文学的轻骑兵。
跟随蛟龙号远航太平洋
作为一名曾经的空军少校和多年的报告文学创作者,许晨说,自己深知“蛟龙”号的横空出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2012年他决定要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蛟龙”号的故事,记录为海洋科考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试航员们的心路历程。在搜集学习海洋知识之余,许晨申请深入采访体验“蛟龙”号,在获特批后,年近60岁的他2014年6月登上了“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前往太平洋海域进行“蛟龙”号试验的探访。许晨跟随大家航行近两个月9200多海里,经历了恶劣的台风天气,饱尝翻江倒海晕吐和身体不适,克服了各种难题,深刻体会到了“蛟龙”团队的酸甜苦辣,取得了大量第一手鲜活丰富的素材。
许晨说,自己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从热爱、创作诗歌开始走上文学之路。19岁还当工人时,发表在《大众日报》的散文诗《钢铁篇》,是其文学创作发表的处女作。1979年,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招收创作员,许晨被特招调干入伍,他怀着满腔激情深入部队体验生活,在《空军报》《解放军文艺》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1987年,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许晨,成为作家莫言的学弟,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之路。
在部队做宣传干事的许晨与新闻记者比,他有文学创作的笔法和积淀;而与文学创作者比,他又有敢闯敢干,不怕吃苦的劲头和有敏锐的感知力,从此他认准了报告文学这条路,开始了几十年的耕耘创作。
此后的多年中,许晨的报告文学创作都紧跟时代步伐,紧近社会现实。他深入追访《红灯记》等剧组,全景式地呈现了样板戏的历史过程,写成《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本报曾连载,获全国晚报连载作品一等奖);他深入煤矿工人的生活中,深挖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写出了《大地之心》;他赶赴钢铁生产制造一线,调查钢铁厂改革的破茧之路,创作了《钢铁铸造的岁月》;他在救灾前线精心采写,完成了山东人民支援北川抗震救灾的《真情大援川》……
时代和读者需要报告文学
许晨说,报告文学作家要当一个杂家,不仅要有小说家写人物、讲故事的能力,还要有诗人的语言和激情,散文家的描绘、抒情功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思辨精神,要努力成为写作对象的专家,作品能提炼出问题,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畅想。“面对每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对象,创作者要以专家的钻研精神去研究它,再用深入浅出的文学语言将其表述出来,才能吸引读者去阅读,去感悟。”
许晨写蛟龙号,将大量的科技知识和巨量信息柔化在文学表达中,文字充满情感,充满激情,读起来浸润人心。“报告文学创作,不是某些人想得那么简单。”许晨称,很多人觉得报告文学是深度报道,是先进事迹材料糅杂一点儿人物对话,这完全是误解。“报告文学重点是文学,不是报告。它的功能是写人记事,挖掘生活,贴近时代,反映现实。”许晨认为,时代和读者更需要报告文学,因为它最能及时地反映时代成就,鼓舞人心,给人一种精气神,报告文学既反映现实又干预现实,甚至对现实有所震撼和促进,它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在完成《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海洋之心》等作品后,许晨的系列海洋纪实文学创作仍有多种题材在谋篇策划中。如今年逾六旬的他仍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不怕吃苦敢冒险的他显得比同龄人年轻,他告诉记者,还要深入社会生活的一线和前沿进行创作,“有目标,有追求,心态年轻,年龄就不会打倒你,心上也就不会长出皱纹。”
人物简介
许晨,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六届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社原社长主编、青岛市文联文联院一级作家、第十二届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出版《居者有其屋》《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青岛的记忆》《真情大援川》等数部散文集和报告文学专著。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中国梦”征文一等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多种奖项。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