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飞翔梦。男人,无法拒绝海洋的诱惑;大海与船,亦如草原与马,都是血性男儿无法遏制的一种向往。
许晨军旅出身,阅历丰富,写作题材宽泛,尤其在报告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近年来,他贴近时代、关心海洋、致力于海洋文学创作和研究,颇有建树。2014年,许晨应国家海洋局之邀,跟随“蛟龙 ”号前往太平洋科考,历经艰险,写出了计划中的报告文学“海洋三部曲”之一《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他发表在《北京文学》2017年第四期的报告文学 《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讲述的是航海家郭川的故事。读罢,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仿佛看到浩渺的大海深处,郭川正驾驶着帆船,朝着祖国、朝着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码头疾速驶来。海风,鼓动风帆;郭川,张开翅膀……
郭川,一位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青岛“理工男”,在事业有成之际,毅然辞职与帆船为伍,成为职业航海家,“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那是2001年,他36岁。就这样,“一个人、一条船、一片海、一道未知的难题。挑战海洋、挑战自我”,郭川一次次创造了世界航海新纪录,填补了中国人帆船环球航海的空白。遗憾的是,2016年10月25日15时30分,独自驾驶帆船穿越太平洋的郭川,航行至夏威夷西约900公里海域时,与岸上团队通话之后失去联系……
面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许晨深入采访,创作完成了报告文学《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引领读者走近 “无动力帆船航海”、走进郭川的世界,感受他圆梦途中付出的血与汗、智慧与勇敢,彰显了他坚韧不拔、挑战极限的精神力量。
在美国作家海明威名著 《老人与海》中,那位信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老人,不就是许晨笔下“恐惧过、沮丧过、哭泣过,但没有放弃过”的郭川的生动写照吗?
就文学创作而言,郭川的故事具有题材类型的“标本”式价值;许晨的写作具有“补缺”式作用。他采取倒叙手法,从郭川海上失联切入,章节划分为船长郭川、“疯子”郭川、信使郭川、“抑郁症”郭川、硬汉郭川、奇人郭川、“殉道者”郭川等七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每个章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照,彼此给力;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把手和引擎,使得所叙之事变得有章可循,真实还原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许晨精心设计作品整体架构,以郭川帆船航海经历为主线,把普及航海知识、个人情感婚恋、温馨家庭生活、个人日记言论、媒体庆典表彰等内容巧妙插入,有机糅合,形成节奏上的一张一驰,给人以悦读的享受。同时,还营造了立体的叙事空间,既活跃了文本结构,又增加了作品事实的厚重感。
孔子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命题,强调文章要有文采。就报告文学而言,如果文学性缺失,也便失去了生命力。许晨有着诗人般的浪漫与豪情,作品语言充满激情,与所叙之事相得益彰。
许晨在注重所报告事件的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的同时,写实而文学地报告了郭川传奇的人生经历。他用别具特色的切入视角叙事,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叉进行,层层推进,扣人心弦,让读者时而惊心动魄,时而为之动容,内容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可读性强、艺术感染力强,赋予了作品以文学价值。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都应该用典型化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许晨选择提炼与郭川有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细节、语言,最大限度地概括生活,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让“海洋”中“一个男人”的人格魅力和立体形象跃然纸上。
作品首尾呼应,开头写郭川海上失联,结尾处又回应了开头,且充满诗情画意:“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会有一艘独木舟载着一位须发斑白、衣衫褴褛,却铁骨铮铮、眼睛明亮的人,好似与那位名叫鲁滨逊的人一样,从大洋上乘风踏浪驶来。那可是郭川船长重新回到了我们中间……”真是:开卷夺目,不忍舍去;终篇流连,意犹未尽。
新闻报道追求事实的时效性,报告文学则是追求事实的震撼性。新闻报道结束的地方,便是报告文学开始的地方,而报告文学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得力文体。 《一个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为一个新闻事件纪事、纪实、纪史,挖掘和讴歌了航海家郭川的精神风貌。
竖立的桅杆和舒展的白帆,为郭川撑起了飞翔的翅膀,郭川为家乡青岛撑起了飞翔的翅膀,青岛也为中国撑起了飞翔的翅膀……
(作者简介:李春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