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许晨
许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22
  • 关注人气:1,8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2014-09-30 23:04:16)
标签:

潜水器

蛟龙

海况

红旗

布放

分类: 山光水色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

----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许 晨

 

风大浪高,“蛟龙”即将入水,执行本航段第8个潜次(总第82潜次)任务,整个后甲板A型架下一片紧张忙碌的气氛。两面鲜艳的红旗在蓝天碧海的背景里,迎着太平洋的季风呼啦啦地飘扬着。一面是镶着五颗金星的国旗,一面是印有“蛟龙号应用航次科考队”的队旗,为我们的深潜行动鼓动起一派豪情壮志。负责水面支持系统的副总指挥丁忠军,头戴蓝色安全帽,手握指挥对讲机,目不转睛地盯着慢慢移动的潜水器。不时地将对讲机举到嘴边,简洁而果断地下达着口令······

 

说来有缘,丁副总是鲁西北陵县义渡口人,与我的老家滋镇仅有十几里,是地道的山东陵县老乡,我初次采访他就叙上了乡亲情,备感亲切。他生得人高马大,一副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可干起工作来又显示出海洋地球物理博士的科学严谨性。自从2010年参加筹建国家深海基地以来,他担任技术装备负责人,带队学习掌握水面支持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蛟龙”号的放、收工作。过去一直是中船重工701所余建勋研究员等人承担,从去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始,丁忠军一行学有所成,挑起了重担。这是深潜探海第一个激动人心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风险与事故的关口――

 

正如前面所说:潜水器从母船上布放、回收,需要轨道车、A型架、主吊缆、龙头缆等一系列的操作配合,还要看海况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风力不能超过五级,浪高不能超过两米,这样才能使它不至于摇晃碰撞,从而出现设备损毁和人员受伤。所以,每个潜次是否实施,气象员的预报至关重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有时海况会突然变坏,让人措手不及。此时能否处变不惊确保安全,就看现场人员的心理素质与业务能力了。

 

这个潜次正是如此:年轻而老成的气象员向勇提前一天放出探空气球,又抓紧接收气象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综合分析做出气象和海况预报:明天作业海区风力和浪高均属于潜水器下水的上限。而且一股热带低气压正在附近积聚,可能形成台风。当晚指挥部研究决定抓住下潜气象海况时间窗口,下潜,然后迅速转移阵地。今晨七点正,总指挥一声“各就各位”,全船有关部门进入临战状态。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布放“蛟龙”号程序,丁忠军率领他年轻而干练的水面支持人马上阵了。

 

尽管不是第一次目睹了,但我和几位随船记者还是很有兴致,早早带着照相机,爬到后甲板“炮楼”(操作室别称)顶上,观看“蛟龙”入水的壮观情景。封舱、撤梯,潜水器由轨道车载着缓缓移到起吊点。A型架主操手李德威胸前挎着长方型的控制盘,一排按纽,几十道程序,在丁副总的指挥下,神情严峻地精心操作。他是深海基地培养的第一批水面保障人员,得到过余工的细心指教,参加过7000米级海试,如今已是部门长,担负起培训新人的责任。由于这次属于海况临界点下潜,还是由他来操作。

 

主吊缆到位、止荡导接头到位、龙头缆拖曳缆到位、压载铁限位销拆掉――这个不起眼的动作确是非同小可,因为潜水器上浮全靠抛载压载铁,如果不在下水前取下限位销,届时它就无法抛载,也就不能上浮。人命关天,不能有一点点失误。限位销就像手枪上的保险开关一样,平常关上防止误操作,战时打开才能打响。它上面往往拴上一条红绸子,水面人员拆下后会拿到观察窗晃晃,让舱内潜航员看清楚,放心下潜。接下来,一声“起吊”!”蛟龙”号轰然离开轨道车,由主缆吊升到空中,随着A架外摆40度,探身到了海面上,导接头脱离,只剩下一根主缆和两根龙头缆控制着,慢慢施放入水,激起一片水花。等候在旁边的蛙人小艇立时靠过去,小蛙人崔磊跃上“蛟龙”背摘掉主吊缆·······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正当他爬向前部准备去摘两条龙头缆时,一个涌浪扑来又迅疾滚去,潜水器猛地下沉,此时只剩下龙头缆受力,瞬间绷直。如果为了保缆,应该马上放缆,那样就可能缠绕上小崔,使其生命受到威胁。面对突变的海况,丁忠军和李德威首先想到的是战友的安全,稍等了一下,只听得“砰”地一声,“小心!”丁副总话音未落,一根龙头缆“绷”缆了,圆滚滚的标志球“哗”地甩过来,差点砸到李德威等人的脸上。他纹丝不动,继续操作,那一刻俨然挺立在大火中的消防战士一样,直到“蛙人”平安回到小艇上。”蛟龙”号再一次成功布放入水,飘向远方了。

 

计划水下工作5个小时,潜水器下午返航,还需要龙头缆回收,必须抓紧修复。丁忠军立即组织大家投入抢修工作。好在水面支持系统的设计制造者701所早有有预案,余建勋研究员交接时,特意放在船上一条备用龙头缆,现在派上了用场。他们一边暗自感谢余工想得周到,一边迅速找出那条备缆,在实验部马波主任、张正云师傅的帮助下,按照精确计算的尺寸盘缆、接缆,赶在“蛟龙”号抛载返航之前更换完毕。夕阳西照里,潜水器完成科考任务,按时上浮出水,新装的龙头缆大显身手,将国宝“蛟龙”号拖曳到船尾,挂上主吊缆,安然回收到母船上。

 

这样惊心动魄、转危为安的场景不是偶然的。向九船连夜开航,转战到马克韦尔――威克海山区,继续实施本航段第9个潜次。本来,这里避开了台风中心区,风平浪静,适合下潜作业。谁知,在回收“蛟龙”号时又遇到了麻烦:由于母船压载水不平衡,船体连带着轨道车向右倾斜,A架吊起潜水器摆回甲板时无法下落。如果是平常海况,涌浪来回摆动,操作手眼疾手快,可以利用回摆归正的机会,对准轨道车将潜水器落座。而今天的海况太好了,海面像镜子似的没有一丝波纹,船体歪在那儿不动,反而不好操作了。

 

这次的部门长刘庆亮也是一位经受过考验、独挡一面的主操手,带领一位年轻学员齐海滨实际操作。就在A型架摆回到位时,他们紧张地盯着左右摇摆的“蛟龙”号,准备择机落下轨道车,好不容易选择了一个点,啪!潜水器前部落下了,后半部还在轨道外边,迟迟不能就位。总指挥刘峰看见了,连忙招呼人套上绳子拉,可20多吨的大家伙儿,十几个人拼尽力气也拉不动。这可如何是好?舱内三名潜航员已在水下劳作了近十个小时,筋疲力尽,而今回到母船上了却出不了舱,多在空中吊一会儿就是多一会儿折磨。

 

大家的眼睛都看着现场指挥丁忠军。这是从未遇到的新情况啊,严峻的考验突然摆在他面前。只见他紧锁眉头、面沉似水,临危而不乱,躬着腰,睁大眼,围着“蛟龙”号转了一圈儿,发现后部虽还翘着,但已进入滑轨一半,脑海里迅速闪过一个办法:可以利用自身重力挤进来。他果断下达了命令:脱钩!放缆!刘庆亮和齐海滨及时操作,潜水器如同松了一口气似的,唰!落在了轨道车上,自重使它的底部支架随着弧形轨道慢慢下滑,终于安全入座,像一个玩累了孩子,舒舒服服地卧在母亲的怀抱里。

 

“哗――”一片掌声响起来!

 

就这样,每一次布放或回收“蛟龙”号,我和随船记者,以及所有旁观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捏着一把汗。虽然已经成功多少次了,但还是感到那样的不轻松,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粗疏。因为这个阶段就像飞机升空与降落一样,最脆弱也最容易发生事故。只有在所有人员一丝不苟认真工作之下,顺利安全地着陆以后,才会完完全全放下心来。

 

看似简单却艰辛。“蛟龙”探海的每一个潜次,都凝结着水面支持系统各部门人员无数辛勤的心血,都是他们密切配合、精心操作的共同成果。每一个岗位、每一道程序,每一个按纽,无不连接着潜水器和潜航员的身心安危。舱内舱外,一个整体,共同为共和国的海洋事业挥洒着汗水与豪情。这是因为,工作台上的那两面红旗,始终飘扬在他们海一样的心胸里······

 

http://www.hinews.cn/pic/0/12/04/14/12041487_435833.jpg

 

http://img0.imgtn.bdimg.com/it/u=1957004255,1817711539&fm=23&gp=0.jpg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水面支持红旗飘----我随“蛟龙”去探海之十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