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标签:
优秀期刊文学鲁军主任点评佳作赏析文化 |
分类: 影视书评 |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看《青岛文学》
许
一层白纱似的雪粉覆盖在错落有致的楼宇上,隐隐约约露出了尖尖的红色房顶;初升的早霞穿透了迷离的薄雾,为远远近近的街道、树丛抹上了一层暖暖的亮色。不远处的海湾里静静地安卧着蔚蓝色的海水,波澜不兴,如同一面洁净明亮的镜子,映照着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冬季的旭日之晨······
呵,好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风景图啊!
尤为别出心裁地是,图片中部平添了一册翻开的书籍和一只青绿色的茶杯,紧接横贯着长长的拼音字母组成的腰封,宛若镶嵌上一条几何图案的花边。在右上方醒目而清晰地印着四个草书大字----青岛文学,左上方则是两个圆形的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图标。
是的,这就是由青岛市文联主管主办的2013年第12期的《青岛文学》封面,而今我要讲述的话题和评析的作品就从她说起。专业人士都知道:一部图书和一份期刊的封面十分重要,要求设计者和主管者以简洁明了、美妙构图的无声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丰富信息。犹如一个人的脸面----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漂亮生动的面庞还是令人欣喜和愿意交流的。本期封面堪称一个范例:上半部选用一张富有特色的风景照片,其间点缀着似乎主人正在阅读的状态之中。实际上不用看名字,这些细节已经鲜明地指向了青岛文学,并且起到了磁石一样的艺术效果,一暏为快、欲罢不能了。
作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文学期刊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我每年都要阅读全省各地市大量公开发行抑或内部交流的期刊杂志,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的《青岛文学》越办越好,无论从作品质量、文字编校和装帧设计、排版印刷上都可称之为上乘之作,字里行间浸染着主编、副主编与各位编辑们辛勤的心血汗水。远得不去多说了,只以刚刚过去的2013年度为例,一管可窥全豹。
创刊于1959年的《青岛文学》(原名《海鸥》),在新老几代编辑呕心沥血、倾情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之下,秉承“团结全国作家繁荣文学事业,发现、培养、扶持、推出本地作家”的办刊宗旨,几十年来推出了大批作家走上了中国文坛。2013年,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牛鲁平兼任《青岛文学》主编,决心在历届精心办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立足青岛本地,面向全省全国,把《青岛文学》打造成一个文学高地、高端平台,不断展示崭新文学原创成果,更为本地区文学青年与作家奋力攀登与走向文坛铺设坚实的台阶。栏目设置上虽说沿袭传统的“小说主页”、“美文视线”、“诗林新韵”、“文坛纵横”等等,但在编辑质量上面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纵观全年杂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文坛纵横”以及头题推出的“本刊特稿”。
据说这个栏目源于一项重大文学工程----编撰当代青岛作家档案,要求凡在青岛工作生活的有一定影响的老中青作家,写一篇文学之路的自述文章,配上若干幅照片,出版一部合集图书。责任编辑是《青岛文学》编辑部主任赵夫青,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其中既有可读性又有史料性的意义,便在主编的支持下每期遴选三两篇率先发表。说真的,这个创意不同凡响,全省全国文学期刊中首屈一指。每期《青岛文学》来了之后,读者往往首先看的便是一头一尾的这两个栏目。许多耳熟能详的青岛作家怎样走上文坛、如何提高发展,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从中既了解到其人其文的来龙去脉,也见闻到了当时当地的文坛状况,俨然是一部当代青岛文学发展史。
“本刊特稿”第一期纪宇的《我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第二期王泽群的《扁舟之上》、第三期栾纪曾的《同诗歌一起走向未来》、第四期林少华的《翻译与创作之间》、第六期黄耘《与诗相拥七十年》、第七期徐本夫的《荒废创作是我人生的遗憾》和第十二期耿林莽的《青岛散文的真善美》等人的文章真诚朴实,如同一位位邻家长者推心置腹地与你聊天,娓娓道来个人文学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其间有学步的蹒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教训和进步的体会,使读者深受启发又可学习借鉴。我虽然来到青岛工作不久,目前还在本届省作协任职,但毫无疑问正在融入本市文坛,同样应约撰写了一篇自述文章《也无风雨也无睛》,发表在第五期上,表达了作为一名青岛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至于“文坛纵横”中艾玛的《写作:永远在路上》、方如的《追寻最好的你自己》、何敬君的《耕种在自留地上》、高胜历的《文学的滋味》、吕铭康的《我的文学缘》、刘希民的《鸿飞不复计东西》,英子的《我的尘世桃源》、连柬的《写作:去往朝圣的路上》、李鸿春的《我的文学追求》、郑建华的《文之初》(以总目录排序)等等,均从一个个具有个性又有共性的角度,回顾了走上文学之路的风雨坎坷,抒发了从文学爱好者到辛勤笔耕者的喜怒哀乐。其中,本市青年评论家臧杰的《青岛作家口述系列》专访文章,还获得了第七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应该指出:这只是2013年中的部分稿件,其余没有点到名字的在更早的2012和陆续刊出的2014年还有不少。由此可见,这些出自作者心中第一手的资料是多么的弥足珍贵,若干年后必将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本地文坛史料。
如同各地文学期刊一样,历来是以中短篇小说作为重头戏的。除了本刊特稿之外,一般排在所有栏目前边。这在我们建国以来的文坛上,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青岛文学》亦不例外。大概因为读者多喜欢看小说故事,有一篇好小说抑或名气大的作家作品,拿到手上会引来阅读兴趣。而编辑部来稿虽多,但能够让人眼睛一亮的却十分难觅。每期的头题或二题稿件,最让各位主编“头疼”。我曾经当过多年《山东文学》的文学编辑和主编社长,对此深有体会。倘若这一期有了几篇好小说,则心中就有了底气。
2013年的《青岛文学》“小说主页”栏目,总共发表了50篇各类小说,有长有短,最长的中篇两三万字,最短的小小说一两千字。题材各异,写法多样,作者遍布东南西北,从青岛本土到齐鲁大地乃至全国各省市,体现了一份文学期刊的“兼容并包”,海一样的胸怀。诚然,名称前冠以“青岛”二字,首位还应承担起繁荣本地创作、建设文化强市的重任。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青岛文学》编辑们做得不错。“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既重视著名作家的约稿,也关注文学新人的写作,并且充满了浓郁的海滨城市特色。
首先,岛城小说家年年有新收获。比如尤凤伟的《婆婆》、黄舸的《仕途》、刘涛的《老高的官》、董金田的《黑昼》、薛原的《招工》、方如的《李玉别传》、于钦夫的《午夜短信》、戴升尧的《我是80后》等等,姚黄魏紫,各有千秋。尤凤伟不愧小说领军人,宝刀未老,带有故乡记忆色彩的系列作品,十分耐读。《婆婆》(方言祖母)与他另一篇《汉河》类似,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将远去的乡村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黄舸也是一位厚积薄发的老作家,过去多以散文报告文学见长,近年却在小说领域一显身手。这篇《仕途》在官场小说里别具一格,塑造了一个年轻向上的干部形象。刘涛从事多年的新闻工作,后来居上,小说写作步步登高,尤其是把握城市小人物命运上面,无出其右。从当年《最后的细致》到如今的老高系列,为当代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个有个性有光彩的新人。而董金田则把崂山特有的天气现象----“黑昼”,融合在悲喜人生之中,虽说调子还不太昂扬,但其中寓意发人深省......
诚然,一份文学期刊如果仅限于本地,是不能走出岛城创出名牌的。《青岛文学》编辑部深谙此道。因而,他们十分注意邀约外省市的作家作品和关注自然来稿,一来不断扩大杂志的影响力,二来增加各地作者的交流学习机会。据我所知,孙方友的《那年暑假》、许仙的《晚景》、嘉男的《人民的墙》、袁清秋的《邂逅》、凌鼎年的《马校对》、史怀宝的《发“洋财”》、刘亮的《喜临门》等等,都是出自外地作家之手的稿件。其中,河南作家孙方友,擅长写作“新笔记体小说”,业内人称为“小小说之王”。这篇写农村教师生活的小说,通过暑假租教室赚钱的故事,表达了当下某些地方物欲横流斯文扫地的悲哀。不幸的是----2013年7月,这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家突发心脏病离世。《青岛文学》在第九期又发表了他的遗作《小镇人物三题》,作者名字加黑框以示悼念,此举令同行感动。来自胶东半岛威海市的女作家嘉男,是山东省作协的签约作家,出手不凡,第八期头条发表她的《人民的墙》,讲述了一个看似荒唐实则深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表面疯癜内心忧思的农民诗人,挖掘出如何对待传统与现实、圈地造楼和保护环境的大主题,读后令人唏嘘......
“美文视线”是《青岛文学》另一个富有特色的栏目,主要以发表散文杂文随笔特写为主,编辑宗旨与上述小说类似,也是题材多样、手法各异,本地作家与外省作家相辅相成,互学互补。其中印象较深的有王溱的《大院三怪》、沈杨的《艺文漫思录》、徐红兵的《倾情文化街》、耿林莽的《散文五题》、王韵的《尘埃里的花》、李旭的《百果山笔记》、柳已青的《海贝识小录》、侯修圃的《观象山情缘》、周同宾的《久违的星星》、金翠华的《青春,在非常季节》、高东方的《走在山与海之间》、嘎玛丹增的《俄黑的羊毛披风》、王奕的《城市的影迹》(以总目录为序)等篇什。
由于我兼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应邀担任过全省全国数次散文大赛评委,对此备加关注。纵观全年这七、八十篇作品,我感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反映家乡风土人情。无论老城老楼院、百果山世园会,还是崂山与石老人、寺院与海滩,均描绘出浓郁的岛城风情。二是真情实感里的哲理参悟。散文是发自心灵的文体,好的散文应该是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上述许多作品即于小景小事中抒发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慨。三是怀旧思人一咏三叹。其中尤以方舟的《老友是香醇的酒》、陈原的《怀人之什》和董梦知的《我与唐诃先生的青岛缘》为最,朴实的文字中道出了深情厚谊,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我们美丽的青岛有“音乐之岛”、“影视之都”和“美术之乡”之称,我觉得还应加上“诗歌之城”的称号。不用说历史上文人墨客纵情放歌了,当今就有许许多多遍布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每年大大小小的官方的、民间的诗歌朗诵会此起彼伏。《青岛文学》的“诗林新韵”栏目“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声情并茂。细细算来,这一年共发表了60多位各地作者的诗歌,有组诗、有外一首,也有长诗;有已富盛名的著名诗人,也有小荷初露的诗坛新秀。官贤政的《冬雪落红》、王宏侠的《在多彩的秋光里,找回自己》、毛秀璞的《临海的窗》、高建刚的《生活的诗意》、邵竹君的《与花草树石相关的诗》、冰虹的《憧憬》、刘俊科的《生长在大地上的岁月》、张成的《季节之河》、高伟的《青岛,帆的情海的韵》、韩宗宝的《我只是悄悄走过》、小西的《逆流而上的鱼》、陈亮的《风终于停了下来》等诗作值得品味。
其中,曾主持过青岛晚报副刊的高伟,不仅是敬业的好编辑,也是颇有才华的诗人作家,她的这首《青岛:帆的情海的韵》,经典地抒发了青岛人的自豪与热情:“当热浪像不灭的火热烈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青岛的海浪像个情人为我们带来了普遍的荫凉/那红的瓦的绿的树/多像一顶漂亮的帽子把城市正在做的梦盖住”,奇丽的喻意、梦幻的意象,引来无限的遐思。紧接着她说:“青岛
历经春夏秋冬,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可因了篇幅所限,不是本文所能完全总结评析的,难免挂一漏万。并且,其间一些有待于商榷的地方,以及缺憾和不足也没有展开。比如总体质量不错,能够在全国产生影响的高峰之作尚不多见;再者,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还缺少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稿件。当然,白壁微瑕,瑕不掩瑜,纵观这一年的《青岛文学》,正像前面我们分析的那样,在市委宣传部和文联党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编辑们的勤奋努力,可以说办得精彩纷呈、繁花似锦。先后有5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等稿件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青岛文学》主编牛鲁平,现任市文联党组书记,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工作特别繁忙,但她坚决不当挂名主编,而是坚持每期认真审稿、严格把关,保证了刊物的高质量。《青岛文学》整体设计美观大气,图文并茂,从不发商业广告,这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文化界,难能可贵。这一年,《青岛文学》再次被评为山东省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副主编韩嘉川被评为先进个人。年底,由他代表编辑部在山东省文学期刊和编辑出版年会上做了典型发言,获得全省同行的好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搁笔之际,蓦然想起了我非常喜爱的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句《题庐山西壁》。是啊,摆在我面前的全年的《青岛文学》,犹如一座秀美雄浑的大山,层峦叠嶂,姹紫嫣红,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满足于岛城风光,留连忘返,恐怕难于进一步走向天外。希望我们的编者、作者、读者们都真正具有海一样的胸襟,无愧于青岛这座城市的美名,繁荣文学事业推进发挥正能量,去实现更加宏伟更加美好的“中国梦”。
2014年春写于青岛、济南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及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青岛市政协委员、全国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