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海滨的思考

标签:
水与火冷与热海滨景观文化 |
分类: 文学作品 |
http://travel.qingdaonews.com/public/upload/20120420025034_57463.jpg
夏日海滨的思考
“七月流火······”
这本是《诗经》里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意为:古代历法七月大火星向西沉降,天气转凉,到了九月就该准备过冬的棉衣了。今人望文生义,常常用它来形容盛夏七月的炎热,犹如天上地下流火一样。实际上,约定俗成也不算错,既然大家都明白此乃表示酷暑难耐,就等于引申出来了新义。
是啊,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成千上万的游客就会潮水般涌到清凉海滨避暑,富有“黄海明珠”之称的美丽青岛成了许多人的首选之地。恰逢学校放假期间,不少家庭几乎“倾巢出动”奔向岛城。整个前海一线的栈桥、海水浴场、水族馆、海底世界、中山公园、八大关等景点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其中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老外”,似乎国内外的游客都纷至沓来了。正是在这样的时段里,我陪同外地友人来看这样的风景――其实每一个到青岛的游人,上述景点是必到之处······
癸巳蛇年之夏特别的热,不用说南方城市到了40多度,就连消夏胜地“青青之岛”也遇到了几十年少有的高温。一些“老青岛”情不自禁地咤异道:今年夏天两大“火”,一是天气像下“火”,二是海滨游览特别的“火”。不错,当我们沿着海边的鲁迅公园一路走来时,沿途摩肩接踵地到处是打着小旗、戴着遮阳帽背着旅行包的旅游团队。
http://t2.baidu.com/it/u=2101081777,1871049843&fm=23&gp=0.jpg
不过,我却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就在同一个区域里,栈桥海景、海水浴场、以及包括青岛水族馆、“人鲨共舞”表演厅在内的海底世界景点里人满为患,尽管后者票价不菲,一队队的学生、一个个家庭仍然排着长队在门口等待进入。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现代化的展示手段,集海底观光旅游和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已是全国别具一格的海洋生态大观园。理所当然,这样的景观会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可是相隔一条马路,距离不远的青岛小鱼山一带――文化名人故居街,却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冷清与寂······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以她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景,曾经吸引了许多文人学者居住,尤其是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建,更是云集了一批著名教授、作家、诗人。就在这个美丽的汇泉湾附近,居住着康有为、洪深、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萧红、萧军、童弟周等名家大师。近年来,青岛市有关部门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特意打造出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风景线。我与朋友从海底世界转过来,慕名来到了这条心仪已久的街道上。
http://a3.att.hudong.com/62/35/300001051406130966359397633_950.jpg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这是一座颇具十八、十九世纪欧陆风情的三层小楼,红颜色的尖顶、栯圆型的门窗,栅栏式的院墙和大门。据说原为德国总督副官的住所,“戊戌变法”主角之一康有为先生1917年首次来青岛,便喜爱上这里的风景,称赞“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他1923年再来时租住此楼,次年则购下作为久居之地,命名为“天游园”,取“与天相游”之意。此后康有为每年来此一住,直至1927年去世。如今,经过整理修缮向公众开放,设有书房、卧室、客厅复原陈列,“康有为生平史迹”及“康有为的世界之路” 图片展、墨宝展室、藏品展室等。这里承载着晚年康有为的思想与艺术情感,深藏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密码,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博物馆,而且不收门票,免费参观。
http://www.nalila.com/uploads/photos/2/f1686e5e27f5924c18935f5221148d821a94ae60.jpg
我们怀着尊敬而神往的心态,轻轻地走进馆内、走近一百多年前的风风雨雨.....
然而,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样----与“济济一堂,热闹非凡”的前海景观大不相同,这里竟门可罗雀,静悄悄地几乎空无一人,直到楼上楼下转了一个遍,才陆续看见三两游人结伴前来,而且还大都是专门慕名参观。这种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起了我长久的深思:为什么人们对山海胜景的自然景致、甚至是人为打造的海底游戏兴致勃勃,反而对凝结着民族魂魄的文化名人故居,没有给予足够的应有的关注呢?这里边是否有文化旅游部门缺乏引导的问题、抑或是教育方法没有对路使人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如果腰包鼓起来的人们出去旅游,携妻将雏----特别是那些假期“放风”的莘莘学子,只被风景嫙旎的山光水色所吸引,而无视厚重丰富的人文景观,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当下的文坛荧屏,热热闹闹的畅销书、五花八门的选秀热,戏说历史,穿越古今,一时间吸引了无数的“眼球”,收视率噌噌地往上升。反观真正富有内涵、弘扬民族精神的高雅艺术作品,却缺少足够高、足够强的关注度。尤其是那些纯文学艺术的文艺期刊,远远失去了当年的轰动效应,“落地凤凰不如鸡”,订阅数一落千丈,大部分仅有可怜的一、两千份。而有些作家诗人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作品图书,由于征订数不足,只能自费出版,印出来堆在家里或送人了事。长此以往,怎能不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呢?
我曾经当过多年的省级文学期刊的编辑、主编和社长,现在还兼任着文学期刊委员会主任,也是一名坚持与时代同步、为人民而歌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家,深深了解当今社会以及文化圈的某些风气与蔽端。有时真想振臂一呼: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首先,我们的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协调,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给予其应有的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舆论氛围。其次,我们的学校、家庭和从事各行各业者,都要积极响应有关方面的畅导,在休假观览大好河山、娱乐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努力使家人、孩子,包括自己的趣味高雅起来,寓行于思,寓教于乐......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有句广告语: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
而今我们说:一本好书、一个科技文化馆、一部优秀影视作品,培育一代新人、振兴一个国家。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部小说叫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小说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了,可是这个书名却挥之不去,清晰地留存在记忆的光盘上。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说出了一个人生哲理----冷和热二者共存于一体,并且相辅相成,在客观条件的作用下还会互相转化。简言之:为人处事既要有冷水的理智,又要有热火的感情,二者可以酌情改变浓淡程度,从而适应生存环境的需求。
在这个小龙年的夏季里,在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我看到了大千世界中的海水与火焰,也感受到了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中的冷与热。“七月流火”,流动的应该是情感之火、思想之火,能够实现“中国梦”的精、气、神之火......
2013年8月写于青岛、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