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发展迅猛,旅游业规模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收入上都在不断扩大。据权威部门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
的7%。而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均增长7%,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西藏,以其古老的历史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圣地,有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而这一切,也是吸引我们小组去西藏做旅游状况调查分析的主要原因。另外,我们小组成员中有两次到过西藏的组员,这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此次调研,我们主要针对的是进入拉萨地区的游客,然后结合实际的观察和访问,分析了西藏旅游的现状,思考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我们对西藏旅游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西藏旅游业 西藏传统文化
神秘 古老
一、
调查部分
1.
调查时间:西藏旅游的高峰期在7、8月份,正是暑假的时候,所以我们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23日——2007年8月24日。
2.调查对象及地点:来拉萨八角街旅游的91名游客(发放问卷100份,有91人接受调查)。
3.
问卷设计及具体数据:
(1)游客来源地:(表暂缺)北京15人,陕西10人,四川9人,广东8人,其他地区49人
表1
(注:其它地区游客包括香港4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各3人,其它18省市32人,国外1人,来自法国。)
(2)游客性别、年龄、学历及收入:
①性别:男性40人占44%,女性51人占56%。
②年龄:10——20岁19人占20.9%,20——30岁22人占24.2%,30——40岁14人占15.4%
40——50岁11人占12.1%,50——60岁7人占7.7%,保密年龄者18人占19.7%。
③学历:初中1人占1%,高中7人占8%,中专2人占2.2%,大专13人占14.3%,本科59人占64.8%,本科以上9人占9.7%。
④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25人占27.4%(主要为学生群体),1000——2500元者31人占34%,2500——5000元者21人占23%,5000元以上者14人占15.6%。
(3)进藏方式:
随团游览31人占34%,大部分乘火车进藏;散客40人占44%,大部分乘火车进藏,有少数人乘飞机进藏;自驾游19人占22%,其交通工具为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4)到西藏旅游的目的:
以观光游览、购物娱乐为目的者72人占79.1%;以民族文化体验、科学考察等为目的者19人占20.9%。
(5)除去价格因素外在西藏游客最关注的是:旅游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景区文化内涵。
(6)在西藏印象最深的文化活动:(表暂缺)参观文物古迹66人,民族工艺品制作15人,欣赏民族歌舞及雪顿节10人.
表 2
(7)提到西藏最先想到的词是:神秘、古老、虔诚。
(8)获得西藏旅游信息的最主要方式:网络、杂志、电视。
(9)想在西藏停留的时间:停留一周者50人占55%,一周至一月者37人占40%,更长时间者4人占5%。
4.补充说明: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仅在拉萨的八角街对游客进行调查,因为八角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是一个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几乎所有进藏游客都要到八角街去游览。再者,拉萨市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其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并有如下建议:
1、应加强对西藏旅游的宣传,以增加游客数量
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加以改进。据香港旅游协会资料,每增加1美元的旅游宣传投资,可增加123美元的旅游收入。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旅游宣传投资,西藏应加强对旅游业的宣传工作,每年划出一部分经费,其来源可从政府税收拨款,另一方面也可敦促各有关旅游企业支付一定的宣传费用,群策群力,把宣传工作做好。
对主要客源地,宣传应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因为不同的客源地有不同的爱好,例如夏威夷在日本客源市场之所以有竞争大,重要原因是突出“冲浪、海泳、夏威夷歌舞”等自身特点。西藏对客源地则可以“文化古迹、民族特色、宗教圣地”等为宣传侧重点。在宣传方式上,也宜采取多样化,如通过举办旅游产品展销会、各行业交流会、缔结友好城市、组织友好访问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各种图文并茂的印刷宣传品进行宣传。
2、应加强西藏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个要素。西藏对旅游设施的资金投入比较少,设施不全,导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比如,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客运能力差,在旅游旺季长期处于紧张运营状态。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最新统计,1至8月西藏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56万多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0.6%,实现旅游收入27.8亿多元,同比增长91%。而取得如此喜人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青藏铁路。可见便利的交通对西藏旅游业的贡献非同小可。另外,基础设施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卫生条件差、公交车秩序比较乱,关于这一点,很多被调查者都曾提出意见。
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内的通病,这一点在西藏也不例外,旅游商品往往缺乏统一标准,且中外旅客有别。旅游消费品则品种单调,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
西藏要想发展好旅游业,必须在改善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
3、加强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创新
围绕西藏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将西藏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注重对西藏特色的利用,出绝品、精品,加强“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新”与“旧”的融合,“动”与“静”的结合。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五大旅游时尚产品分别为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和沙漠旅游,而西藏在这五中里占了三种,这是先天优势,应该充分利用。比如在西藏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名人或探险家走过的路线,利用西藏的民族节日,利用处在边境的条件,设计专题、专项旅游项目:文成公主路线游、唐蕃古道游、、体验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游等。
4、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游客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2007年7月13日中午12:30分左右,一旅游散客团由拉萨前往日喀则途中,在曲水与尼木交界处(日喀则夏克村口,318线4731公里处)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截至目前,事故造成14人死亡,13人受伤,2人失踪。2007年7月30日,在纳木错又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至少造成7人死亡。旅游安全事故不仅给游客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还破坏西藏旅游形象,给西藏旅游业造成致命打击。比如1994年3月发生的“千岛湖事件”就曾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形象,当时300多个预定杭州或千岛湖的团队因“千岛湖事件”而取消、减员或改道,一度造成了浙江旅游业的衰退。
因此,西藏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重视旅游旺季、重大节日等特殊时期的安全保障问题,关注可能影响游客生命的环境因素,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安全管理和检查,注重提高安全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素质,努力帮助游客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特别要让风景点所属的主管政府部门负起应有的责任。
5、充分利用西藏文化条件,加强对西藏古老文化的保护
人的知识除来自课堂书本外,更多的来自于实践活动中,这也是中国古人追求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旅游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历史、地理、文学、民俗风情、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而西藏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若将此作为一种教育因素,不仅可以作为提高国内游客各方面素质的天然教材,还可以成为向国外游客宣传西藏宣传中国的有利因素。
文化可以说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与灵魂,而西藏的民族文化更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源泉。与此同时,在旅游活动开放性的允许下,在西藏,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这个时候西藏的旅游对西藏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给西藏带来丰厚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对西藏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给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甚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来影响,特别是原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外来游客的冲击下发生异化,传统习俗、服饰、生活方式、举止行为等会在不经意中发生改变甚至消亡。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一些消极的东西与文化糟粕也会影响到西藏居民。英国学者阿加尔(B.Archer)曾指出,接待地伦理道德标准的沦落,是旅游发展最主要的副产物。由此可知,旅游会对西藏传统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西藏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而传统文化则不断受到侵蚀,也许在若干年后,西藏将丢掉她神秘古老的面纱,跟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没有什么两样。失去独特魅力的西藏留给我们的遗憾将不仅仅是旅游收入的减少,更是丰富文化内涵和宝贵文化遗产的丢失。
参考文献:
[1]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
《旅游景区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赵长华 《旅游概论》赵长华.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
2007年中国旅游业研究咨询报告
http://www.51report.com
[4]《拉萨晚报》《日喀则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2007年7月14日
[5]《西藏商报》《纳木错大巴翻车
7人死亡》
2007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