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六日 景 兵马俑

(2007-10-15 22:38:01)
分类: 边走边看
  

    记得还是在《中国国家地理》的陕西专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摄影师拍了形形色色兵马俑的脸,然后将编辑部一些工作人员的照片放在兵俑照片的旁边,因他们面目相像。我大概在这方面辨别能力有限,有些是像的,但有些是在看不出来哪一点像了,难免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但是一到这座城市,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开始观察起走在这个城市街头的男子,很认真的观察,尤其是单眼皮的男子。这在别的城市是从不曾有的。

    如果你到过兵马俑,或者哪怕只是在电视、网上看到过有关他们的图片或影像。就会发现尽管他们神态各异,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眼皮,总之我未看过双眼皮的兵俑。似乎也是从那期国家地理上,知道这是汉族人最原始最传统的面貌,汉人祖先的基本面貌就是如此。后来的双眼皮、高鼻梁,都是混入其他民族的血统之后才出现的。

     于是忽然发现了单眼皮的美,兵俑以及街上的那些男子,都有素净安然的美。可惜我已不是单眼皮了,应该说一年之前我一直都是非常典型的单眼皮,后来不知为何慢慢蜕变。现在左眼的双眼皮已经完全成形,右眼也正在由单眼皮向双眼皮的蜕变过程中,即将成形。在百度上搜索说可能是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转变的结果,不管怎样不是病态就好。

    单眼皮的时候我是很喜欢双眼皮的,但现在双眼皮的时候又忽然渴望那份素净安然。单眼皮看到兵马俑的时候,还可以小小的得意一把,说我是最正统的汉人。但其实我亦不排斥变成双眼皮,我想我一定混入了北方某个游牧民族的血液,才有一颗永不安定的心和不停走动的欲望。

    我小时候像每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女孩一样,希望自己生活在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不是铁马、秋风的塞北,似乎那就是最美的女子的代表,温柔、细腻、典雅、如诗。后来看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看她细细追寻家族的历史,那些驰骋在草原大漠上的勇敢强壮的游牧部落,我的血液似乎也要不安分的跳动起来,想与之相应。

    我从来没有试图追寻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想法是有过,但根本无处可觅。我只知道我爷爷那辈就已经生活在北方了。我到底是混入了哪一部分的血液,匈奴、突厥、党项、鲜卑或是别的?

    去兵马俑的那天依旧是阴天,本来想找一个国内的旅游团跟着听听讲解。不曾想在那里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好容易看见一个黄皮肤的,结果不是日本就是韩国的。国内旅游团很少,像我这样一个人或者家庭的比较多,但人家专门要了博物馆内的旅游讲解服务,我也不大好意思老凑上去听。自己要一个虽然也没有很贵,但我真的很讨厌一个陌生人待在身边絮絮叨叨的感觉。这样的地方,一个人静静的看看转转,觉得有必要听的能听到一些讲解,这是最好不过的了。

    自然和想象中的一样,非常壮观。周围闪光灯不停闪烁。能听懂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unbelievable” ,凑在一堆外国人之中,只我一个中国人,看他们惊诧的模样,倒也颇觉得自豪。

   

西安六日 <wbr>景 <wbr>兵马俑

  一号坑

 

    一号坑是最为庞大壮观的,阵形整齐,兵俑数量也最多。二号坑和三号坑要相对逊色一些,很多都只是残迹。二号坑展厅内陈列的展品倒是值得一看,最有名的就是陕西省的旅游标志,跪射俑,从地图上看陕西省形状也恰似这个跪射俑,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了。

    这具跪射俑是迄今挖掘出来的最完整的,一丝都未曾修复过。我绕着陈列他的大玻璃柜子,走了很多遍。看他的面部、眼神、指甲盖、发型、盘在脑后的三根小辫、像船一样形状的鞋子、鞋底纳出来的模仿针线每一个小小的凸起,由于保护得当,他身后一部分铠甲上的丝线,依旧和千年前刚制作出来的一样,是鲜红的颜色。真的是想象不出这会是两千年前那么蛮荒的时代造就的,非常之精致。还有就是你若从45度的正侧面看他,他分明是一幅微笑的神态,但转到正面,俨然是一幅严肃迥然有神的面孔。

     转完三个展厅,又去看环幕电影。讲述兵马俑的建造以及后来被项羽毁坏了一部分的历史,环幕的果然相当有感觉呢!

     从兵马俑回来,我就更喜欢在公车上观察街边各色各样的单眼皮男子。愈观察愈觉得像,尽管五官可能有些细微差别,但那幅神态真的太像了。让你不得不产生这样的错觉,那些站在黄土坑里的男子就是走在街边的这一群人扮的,穿上铠甲,扎好发髻,一动不动供人观赏。下班时间到了,又迅速换上现代装,赶车的赶车,吃饭的吃饭,闲逛的闲逛。这样的想法简直让我瞬时又想到兵马俑去看一看,说不定他们真的都不在了。

    说到兵马俑,就有必要提一提临潼。这个城市虽小,但坐车过来就可以发觉,绝对是一块百分百的宝地。除了兵马俑,还有华清池、秦陵、地宫,这片土地下到底埋藏着多少历史?隐藏着多少还未被世人认知的秘密?相信最权威的历史学家也说不清。

    何况秦始皇陵墓现在还没有进行开掘,那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想想就简直让人血液澎湃。我看过一本杂志,对于秦陵的态度,一是主张现在就挖开,二是保护条件有限还要无限期的等下去。我个人还是比较赞成第二种,即使我们有生之年也看不到秦陵开挖,也不要贸然破坏它,等到子孙后代完全有能力可以保护好的时候再去开掘,好歹也要给后人们留点惊喜,不要我们把一切秘密都解开,还依旧像兵马俑失却原有色彩的失真品,那有什么意思呢?你无能力保护的时候,就不要动它。我是乐意等的,即使有生之年也看不到。

     关于文物这些东西,小时候看到历史书上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强取豪夺,让人恨的牙痒痒,简直是禽兽流氓的行为。后来我看探索发现,乾陵很重要的类似的六件文物,有几块被侵略者夺走,剩下的留在了国内。结果剩下的那几块在文革期间被我们中国人自己砸的稀烂,被夺走的几块却还好好的放在大英博物馆。这让我更恨,比看着它们被外国人抢走更恨。当时就冒出这样的想法,干脆那时让他们全部抢走算了。等我们有一天有实力了,还可以要回来,或者至少可以到国外去看一看,不管它被谁抢走,存放在哪里,任何时候都要标明,这是中国人的,这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总比留在这里被我们彻底毁掉的好。

     但其实有很多被抢的文物没这么好命。有许多珍贵文物被抢去之后放在柏林或者伦敦,结果还是很不幸在二战的狂轰烂炸中被烧毁。真的是和人的命运一样,是有定数的,所以长大之后再看看这些史实,心里也多了一份释然,不像小时候那么较真。

     华清池我没有去,因为听人说似乎也没有很好看的东西。我挺不明白的就是唐明皇干吗要把杨贵妃安排在这么远的地方啊?他俩不感情挺好的吗?临潼这么远,现在坐大巴走高速都一个多小时快两个小时了,何况那时候是马车呢?跑这么远过来相会一次,然后又赶回长安城办公,他也真不嫌麻烦。

    秦陵只是一座山,也没有去。顶多你顺着台阶爬到山顶之后,可以得意的说,我站在秦始皇的坟头上了!除此以外大概也没什么乐趣。

    怎么说,中国人有生之年还是一定要去看看兵马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怅然若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